当前位置:

保护好名人故居就是沿承城市文脉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易木 2013-05-12 00:01:06
时刻新闻
—分享—
  5月10日上午,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强调,要用新视野、新理念审视西安旅游业,要结合皇城复兴计划,保护好名人故居、历史宅院,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把市上确定的旅游规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5月11日《西安日报》)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名人故居和历史宅院悄然变身为豪华餐厅和高档会所,让这些本该向公众开放的文保单位,成了少数人的专享,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亵渎,更是对故居和历史宅院的软破坏,也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割裂。
  
  这些年名人故居等等文保单位“越界之举”的新闻屡见报端。从北京故宫的建福宫建成会所,到南京的“宋美龄别墅”承办婚宴等等,更有甚者私自扩建改作他用,或者干脆进行野蛮“掠夺式”旅游开发,名人故居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处境尴尬。
  
  一些地方的名人故居虽然制定了切实可行和科学的保护规划,但由开发商来主导建设,为了平衡资金、追求利润,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是达不到保护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按规划实施。同时,要注意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这样才可以做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把名人故居重修再高价卖出,或变成有钱人居住的新社区、或变成高档娱乐休闲地、或变成专供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这些都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方向。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利用了文化资源,却破坏了历史环境,文化历史联系被割断,文化特色在消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文脉,而文物古迹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文保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原始性和连续性。
  
  名人故居、寺庙乃至古建筑,与其说是沧桑的荒凉遗存,倒不如说是一处处承载了历史文化变迁的活文化遗产,任凭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虽然有些破败,可是其文化风骨岿然不动,用无比顽强的文脉向人们诉说着文化的沧桑变迁,和生生不息的人并肩生存,从这点上说,古老文化遗存伟岸的身躯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指引,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厚重的文化及其积淀。
  
  城市的文化气质从一座座名人故居和古院落、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上大致也能辨认出来,从大街小巷矗立的一株沧桑的古树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古建和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里真正的原住民,改变、利用和驱赶原住民,我们要三思而行;不得不改变时,我们要慎重;要砍伐时,我们需要深刻的道歉,假若文物给道路让道,给发展和商业让道,城市虽然不会因为少了一些文物而少了现代风采,但是的确少了一些沧桑的“老居民”。对待历史文化遗存,我们真的需要从心里仰视。
  
  保护生态环境只影响到人的肌体,保护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却涉及人的心灵,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多了些追溯的记忆,也许这才是物质社会更应该保留的人文精神财富,保护好名人故居和历史宅院就是沿承城市文脉,也是新型的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构成。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5/12/300251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