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国土局,两年间喝了3000瓶特供酒,价值28.38万元,再加上饭菜开销,数额一定不菲,如此挥霍不免令人忧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嵩县方面称,这次处理决定是“暂时”的,县纪委会进一步调查。之所以引人担忧是因为近些年来“进一步调查”已经成了舆情的试探,人们看过太多政府信誓旦旦“进一步调查”,结果却不了了之的消息,大有被忽悠之感。
远的不说,仅以2012年十大烂尾新闻为例,几乎每起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相关方都有“调查”、“进一步调查”,或者“严肃处理”、“进一步处理”的表态,然而公众进一步的等待却什么结果都没有,直至跨入了年度烂尾新闻行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才不得不提速处理。
如今,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报道,很多机关部门、社会组织、公司企业都摸索出一些“经验”,形成了套路,往往不再是“无可奉告”、沉默不语、毫不在乎之类的冷漠,而常常是及时回应、积极表态、快速处理。其常态是,某一事件尽管已发生多时了,相关组织也没什么反响,但一经媒体曝光,便会立即介入,事件责任人迅速被停职、免职,或被控制。表面看起来是重视舆论、尊重监督,实质上还是为应付舆论而作秀,仅是一次危机公关而已。他们的快速反应、积极表态,根本目的还是要想迅速“灭火”,转移公众监督视线,回避矛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罢了。
与这种作秀回应相配套的,还有忽悠表态,比如,“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应该说,事件责任人被迅速处理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殊不知,这只是一个障眼法。“誓言铮铮,行动拉松”才是实情。常常是一句“进一步调查”之后,再无下文。其中的奥妙在于,这种表态已被当作舆情试探,至于调不调查、怎么调查,完全取决于社会舆论关注度。于是,表态之后经常不是立即兑现,而是静观舆论反应,如果是穷追不舍,紧盯不放,就以“情况复杂”等原因告之“正在调查中”,实则是拖延与搪塞。如果是被另一个热点问题所取代,或者是监督视线转移了,那就万事大吉收工了事,“进一步调查”就是看看风声再说。
新闻媒体的发达与信息传播的便捷,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媒体曝光、公众监督,立即处理相关责任人,它的确体现出媒体和舆论监督的力量,而且随着媒体舆论监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效果也将会越来越好。但是其中为单纯“灭火”而做的快速回应和严肃表态,只不过是对问题的遮掩与回避,势必要宠虎为患、铸成大害。
各级都反复强调政府官员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应对舆情能力”。应对不是应付,更不是对抗。应对首先是真诚面对,不回避、不遮掩,直面矛盾,切实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尊重规律、客观公正、举一反三,着眼建设性,抓住根本矛盾,彻底解决问题,端正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文/徐云鹏
来源:红网
作者:徐云鹏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