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一竿子“打死”中国大学生

来源:红网 作者:陈玉霞 编辑:易木 2013-06-01 23:45:17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美国,有不少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这种“研究报告”的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内容之深入、篇幅之长令人惊叹。(6月1日《中国青年报》)
  
  近日,一篇名为《美国小学生研究报告堪比中国大学生论文》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一时间,“中国教育是世界上最差的之一”、“我们民族的苦难其根源就来自教育的失败”等言辞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网民们惊叹于一名小学生作文也能堪比大学生论文,同时,也应看到这样一个偶然事件背后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弊端。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在创新方面历来饱受诟病,无论是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还是大学的高等教育,都走在了与创新相背离的道路上,我们向来是以“唯成绩是瞻”、“分数至上”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几乎没有开设技能课,学生在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这一块上远远不能与美国相比。美国教育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特别重注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也能超过大学生论文,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中国教育弊端的改革,刻不容缓。
  
  “就连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大多都是垃圾”,一位网友如是说。那么,中国的大学生是不是就真的如人们口中所说,连美国的小学生都比不上了呢?在美国小学生黄彦清看来,写“论文”非常好玩,他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论文足足有34页。说不定他可能会成为下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但这可能说明,黄彦清同学只是很热爱这个课题,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但是这样一个个例,也不能够完全肯定美国的小学生各方面都强,而直接否定了中国的大学生。笔者认为,这未免有“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所有人”的嫌疑。中国教育固然有其自身的顽疾,但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也做出过不少的贡献。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哪里没有大学生的足迹,他们不仅能够为社会创造很多财富,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体制的变革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但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前段时间,武汉大学大四学生学士服创意穿法,无不透露出中国大学生跳出体制束缚,展现其朝气、创新、个性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教育带给我们的困惑,还应看到中国大学生尚存的青春、活力、自信的一面。我们不能只是悲观的去看中国教育,还应理性地面对,并付诸自己的努力。
  
  文/陈玉霞

来源:红网

作者:陈玉霞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6/02/302701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