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守护未成年”是“中国梦”的必答题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易木 2013-06-03 00:50:00
时刻新闻
—分享—

  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而这,还仅仅是被公开报道的案件。实际中,又有多少孩子被伤害,我们不得而知。
  
  “20天8起”,敲响了“未成年保护”的警钟,一如鲁迅当年的“救救孩子”抽打着国人的心。从“复旦投毒案”到周口“买凶弑父”案,从贵州“手铐”到上海“剪刀”,再到漳州“方便面”,中国未成年的生命安全与人格尊严遭到社会风气的残害、非正常权力观的践踏、魔心师者的荼毒。“中国梦”正经受“中国病”的阵痛、穿越“中国丑”的阴霾。
  
  媒体追问:为什么屡屡有为人师表者将魔爪伸向无力反抗的孩子?网民疾呼:怎样才能让这些脆弱而无辜的孩子免受摧残?观察家担忧:暴力年轻化会衍伸出多少社会大问题?相关部门积极构筑法律与制度的安全屏障。谁也没有闲着,谁也没有耽搁,可实际效果依旧令人堪忧,因为和所有犯罪一样,治本的良方并非一味拔高“不敢犯”的代价,而是多层面冲淡“不想犯”的动机。
  
  社会问题,还是要用社会学的方法求解,公权尤其要体现出担当。担当不是简单地“给公众一个说法”,或惩处部分犯罪分子以儆效尤,而是真正以治病救人的心去正视问题、承认过错、反思症结、着眼长远、标本兼治。
  
  反观未成年的生存现状,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深思,如:教育产业化、官场腐败风气、贫富差距。教育产业化的偏颇在于:高等教育“一刀切”、基础教育“一根棒”。大学片面追求规模与课题级别,罔顾学科与学校门类的应有差异,助推了师生的人格异化和大学的精神流失,缺乏大学精神的教育形同枯槁、功利至上的社会谈不上高贵。不过,大学的风气远不如官场的风气影响基础教育更接地气,在“拼爹时代”,小课堂就是大社会,家长社会地位与思想水准直观地反映在学生的谈吐中、教师的“倾斜”上。家长从来是官场风气的天然注脚,不少家长骨子里视高考为“成王败寇”的洗牌,而且机会只有一次。
  
  官场价值观与生存法则,因为透着权力的强劲最无可辩驳地代表着社会真理,无论多么的扭曲和荒谬。如果说,官场价值观更多是腐蚀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灵魂,那么威胁弱势儿童群体正常发育的最大危机则是贫穷。试想因为贫穷,从三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在地铁行乞的儿童,还有什么看不开、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出卖。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有尊严则国家有希望。哪一个都不是小问题,哪一个问题都在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视野内。舆论的边鼓无法对这些宏大问题系统作答,承载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一届政府则必须全力求解,对此,请公众寄予坚定的信心和充分的耐心。
  
  文/张博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6/03/30276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