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失衡的砝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呈伟 编辑:易木 2013-06-14 00:03:42
时刻新闻
—分享—
  看过一则材料:说的是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我不能为农民的胜利感到大快人心,相反却忧心忡忡。下一次农民还会这么幸运吗?
  
  我们很容易责备面包师,因为面包师在兜售自己的面包时,总是想方设法让砝码轻一点,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多得些便宜。可他在卖出面包的同时,还要买进黄油;那么,买来的黄油是否足斤足两呢?
  
  缺斤少两卖面包的人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对方的砝码有问题,源于自身就有问题;很快,怀疑得到证实。于是,他把卖黄油的农民告上了法庭。看到这,我们就都明白了:买卖双方的砝码都没有问题,而是人心出了问题,是在待人待己方面的标准上出了问题。允许自己不守标准,肆意缺斤短两,却不许别人短两少斤;殊不知,损失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这里!因为,从面包师那里买面包的农民在卖黄油时,压根就用不着用砝码称量,只须把等同于面包的黄油贩卖给面包师就行了。以对等的方式冲掉砝码的制衡,或许是保护自己不受损失的最便捷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我们在庆幸农民没有吃亏的同时,却也为农民的未来担忧;因为,照这样下去,用对等来对冲砝码,总有一方沦为受害者。
  
  这就带来一个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交易应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商品交换,有砝码标准提供保障,其终极目标是双赢和互惠,不是损一方,护一方。所以,大家买进卖出,互不吃亏,相安无事。但是,偏有人破坏了规则,千方百计地在斤两上做手脚,以此算计别人,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扰乱规则者,最终也成为乱规则中的受害者——规则遭到破坏,谁也别想幸免。
  
  再回到卖黄油给面包师的农民身上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发现农民不给面包师足够分量的黄油,拒用砝码称量,本该有错;但是,就凭着给面包师的是等于面包的分量,本已失衡的天平就倒向农民这一方,连分量不足的过错统统冲掉了。可见,人们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带来了多少连锁反应,而是把兴趣点集中在是谁破坏了规则上面,止于揭出始作俑者;面包师恶人先告状,最终哑口无言,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就皆大欢喜了;至于其它的事么?案件已经结束了。
  
  这有点像佛家讲的因果报应,你自己心里有鬼,为贪便宜,便处处捣鬼;还时时提防着别人弄鬼;结果,自己现出原形,从而遭到唾弃。但也仅限于此,至于在大众心里布下的重重“鬼影”什么时候消去,那是后话。
  
  道理简单,要生活中禁绝此现象却十分艰难;时至今日,依然不断有人上演着自食其果的悲剧。剧情大都惊人相似:卖劣质化肥、假种子给乡村,却期望乡村供给我们放心的粮食,结果餐桌上的食物一个比一个难以有保障;种子、化肥不合格,期望返还到餐桌的粮食合乎健康标准,只能是异想天开。材料厂的人住在本厂生产的材料所造的房子里,忧心忡忡;制药厂的人吃着自己厂里加工的药,有苦难言;造桥的人开着车驶过自己造的桥,惴惴不安……这些都说明,当自己破坏了规则,却希望别人遵守规则时,其实大家都在以对等的方式对冲着规则;结果谁都无法避免灾害。可见,贪便宜的心理要不得,对冲的心理也要不得;否则,躲过这一关,下一劫一定等着你。
  
  可见,解决一些商业纠纷,先别急着到法庭上对簿公堂,首先应扪心自问,检点一下心里的砝码失衡了没有,倘若自己的内心不能守“衡”,任由公平公正流失,那就别幻想着法庭来还你公道。
  
  文/王呈伟

来源:红网

作者:王呈伟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6/14/30405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