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地发钱奖励结婚:更需打好政策的“组合拳”

来源:红网 作者:艾关玲 编辑:刘经纶 2025-04-27 21:03:1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艾关玲(云南财经大学)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适龄婚育,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奖励结婚。广州白云区南岭村最高4万元的初婚奖励、浙江各地的千元礼包、山西吕梁的1500元现金红包等政策相继出台。(4月25日 第一财经)

这些政策背后,是地方政府面对低结婚率和生育率所采取的积极干预措施。但要真正破解婚育率持续走低的困局,仅靠“发钱”远远不够,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从经济激励转向系统性支持。

不可否认,“发钱鼓励结婚”具有积极导向意义,但多数奖励金额与结婚、生育的实际成本相比微不足道。许多网友指出,这些政策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缺乏保障的社会环境。以广州为例,即使获得最高4万元结婚奖励和6万元三孩生育补助,这10万元对于购房、教育等刚性支出无异于是杯水车薪。有网友直言:“与其发钱鼓励结婚,不如加大生育补贴力度,或直接解决住房、教育问题”。这种观点反映了公众对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期待,而非碎片化的经济刺激。

要真正提升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发钱”只是第一步,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迫在眉睫。首先,降低婚育成本需系统性设计。住房、教育、医疗等大宗支出是影响婚育决策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政策应着力在这些领域提供实质性支持,如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推动教育公平与减负、完善医疗保障等。浙江将婚姻登记与文旅体验结合的创新尝试,提供了降低婚庆成本的一种思路。其次,职场环境优化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女性而言,生育带来的职业中断和晋升障碍是重要顾虑。完善产假制度、推行弹性工作制、打击就业性别歧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举措,能有效减轻职业发展压力。浙江提出的优化高校学生婚育相关制度,也是针对特定群体的有益探索。

政策要见效更要见长效,打好组合拳至关重要。“发钱奖励结婚”政策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人口问题的焦虑与应对,其象征意义和局部效果值得肯定。然而,婚育行为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受经济、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单一的经济激励难以扭转结构性趋势。未来的政策设计需要更多系统性思维,从降成本、优环境、转观念等多维度发力,构建真正有利于婚育决策的社会支持网络,这样才能让年轻人从“不敢婚、不敢生”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来源:红网

作者:艾关玲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1/149112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