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项目开工3次,凑数的“集中开工”演给谁看?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2025-04-28 17:06:45
时刻新闻
—分享—

□郭元鹏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一起是:山东省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数据不实。甚至一个项目重复开工3次。(4月28日 《新华每日电讯》)

一个项目开工3次,凑数的“集中开工”演给谁看?表演式集中开工问题的存在,不仅违背了集中开工、集中签约的初衷,更让基层减负面临新的挑战,形式主义的顽疾亟待整治。

从通报中可以看到,项目反复开工的现象屡见不鲜。山东淄博高新区2025年春季集中开工35个项目中有6个为重复项目,个别县区单个项目甚至反复开工3次。项目本应是一次性启动并得到有序推进,如此反复“开工”,究竟是工作失误,还是形式主义的“刻意为之”?一个项目开工3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让民众对项目的真实进展和意义产生质疑。这种旧项目“凑数”的行为,使得集中开工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表演场”,失去了其推动经济发展、促进项目建设的实际价值。

不仅如此,项目论证不充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烟台市蓬莱区某项目申报投资额近90亿元,可两年来仅投入500万元完成场地平整;滨州市博兴县某项目两次纳入集中开工并申报投资额70多亿元,却仍处于前期研究论证中。如此巨大的投资额,却不见实际建设进展,这背后是对项目科学规划的漠视,对资源有效利用的严重浪费。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严谨的论证和规划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缺乏充分论证就仓促“开工”,无疑是在拿纳税人的钱冒险,也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损害。

与此同时,开工仪式追求场面,一个会场租用电子屏等设备费用高达20多万元,还有县级市项目集中签约名不副实,实际落地率严重偏低。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倾向。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本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异化成了追求表面政绩的工具。

整治形式主义,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要加强对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的规范管理。要加大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查处力度,对盲目攀比、数据不实的行为严肃问责,形成有力的震慑。地方政府唯有真抓实干,才能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2/149136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