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反对也好,支持也罢,抑或对高校录取“中国好考生”持中立或“打酱油”态度,国内一些高校均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说实话,对国内几所高校纷纷向黄子恒抛出橄榄枝的做法,我基本上是持中立态度。毕竟,除了录取低分考生未免有失教育公平,甚至不免有借“中国好考生”的道德光环为高校形象加分之嫌,我们似乎也应该看到高校在录取考生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体现出部分高校决定录取“中国好考生”背后所释放的善义——激励更多的学生去践行善举。
但在争抢“中国好考生”的同时,笔者也希望一些高校不妨把目光投向更多的高考失意者。因为一则,如果说,高考落榜者都应该象中榜者一样高兴,那是不可能的。——应该承认,名落孙山是一种苦涩的滋味;二则,如果说,每一位落榜者的智商都在中榜者之下,那也是不公平的。——应该承认,考试的总体合理性中,并不排除具体的机遇性。
而说到机遇性,“中国好考生”黄子恒将被录取,显然就有“机遇”的因素在。机遇,你叫它“机运”也未偿不可。数学上叫“或然率”或“概率”,认为世事中有种“随机事件”,在必然与偶然的机遇铺捉与纵逝之间升沉。
问题在于,这次高考名落孙山者中,也肯定有一时因偶然性被遗落,难不成我们就断定他们升入高校后就成不了“黄子恒第二”?甚至,终不会散发出夺人的“珠光宝气”?这个意义上,为了彰显教育公平或打消公众对录取黄子恒的疑虑,作为高校在争抢黄子恒之余,是不是也理应拿出一定的名额向部分高考失意者倾斜?
当然,一些一时的高考失意者也不必一味的羡慕黄子恒或一味哀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因为一则即便是低分考生升上高校了,倘不努力攻学,也依然是“空欢喜一场”。二则,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几乎都做过“遗珠”。比如,有“神童才子”之誉的梁漱溟,他出生书香,家学甚丰,但在考北大时却落榜了,气得他躺在沙滩上(北大老校址)对着北大破口责骂:“北大啊,北大!连我你都不录取,看十年后我来教你!”他不是骂骂而已,骂完就一头扎入图书馆苦读苦思,研究印度文化及佛学。不几年就在商务印书馆连出了两本巨著,第九年,蔡元培校长就慕他的造诣,亲捧北大教授聘书去拜望三十岁的梁漱溟了。世间毕竟有公道,世间也毕竟有慧眼,是真珠就不会长久被沉没被遗忘,它有真光泽在。而梁漱溟先生的风云际会,何偿是巧遇,何偿是例外,他的成败之路,偶然中该有必然,必然中该有偶然吧!
文/王志顺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顺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