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在即,希望学子们救救儿科!”,这是某业内人士的呼吁。这样的声音听起来耳熟,“救命的廉价药快断货了,请药企救救廉价药!”。呼吁能够刺激慈善心和道德感吗?能!但能够改变人的选择和决定吗?答案是,不能。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熊市的时候,即使被枪指着头,也无法在内心改变人们那种根深蒂固的想逃离想法。相反,牛市来临,即使不需苦心动员,人们也会热情涌入。而在过去这些年,从结果上来看,儿科医生市场是彻彻底底的熊市。我国至少还缺二十余万儿科医师,即使将目标数量减半,未来10年每年需要增加1万名左右的儿科医师。数据说明人们不愿意进入。
和骨科妇科心脏科医生进行同样的投入,但儿科医生得到的待遇,只等于别人的N分之一,却需要承担更多的执业压力。“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宝贝,有点闪失,一大家子涌上来,医生如何承受得了。”这只是其中一种。儿童医院专业的儿科医生,每天都接诊50—100个小儿患者。这是另一种压力。这种长期高强度的劳动谁能承受得了?
第一个结论是,分配机制不公平不合理,别人就不和你“玩”了。不要跟别人空对空地谈道德和责任,分配机制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由劳动价值决定,市场需求于反作用于价格。但在儿科人才市场,资源奇缺,为什么救命的儿科医生反而不值钱?问题是,儿科医生真正走入市场了吗?
现在,能够决定医生价格的,不是市场,而是行政垄断。大多数优质的医疗资源被当成石油天燃气等稀有资源,垄断禁锢在国企中——国有医院,这才是儿科医生不值钱的秘密。而给儿科医生划定价格的人,并没有尊重市场。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医生的劳动价值,由他们销售多少药物和器械决定,而不是由医生的脑力劳动和含金量决定。儿科怎能不弱势?
可惜,人毕竟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尊严感和自由感决定了,反抗成为一种必然,所以现在才看到越来越多医疗人才从体制中出走。
如果说,和国际通行的规则接轨,医生自由执业是一股谁也无法阻挡的潮流,对人力资源的垄断是不得人心,最容易破产的。那么,医生全面走入市场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深圳目前正在草拟方案,医生只需在网上备注即可多点执业。”这是一条来自官方的消息。
在操底的时候进入市场,这是投资回报最大化的关键。如果说,儿科人才市场的熊市只是暂时的,底谷之时即是反弹之日。未来的10到20年后,不得人心的人力垄断机制被打破,儿科医生将得到进入市场的机会,这种以药养医分配机制的转变是必然的。
那么,综合时间和众多的信息来判断,现在进入医学院学习,在7年后进入儿科人才市未必是一个糟糕的决定。当然,我只提供信息,做判断的还是自己。你的人生,你做主。
文/吴帅
来源:红网
作者:吴帅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