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夏文明没那么脆弱

来源:红网 作者:司荟 编辑:叶鹏 2013-07-16 00:04:07
时刻新闻
—分享—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发微博称,繁体字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内地已死。(7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支持繁体字者,强调传承性,认为繁体字从清末顺延而来,系汉字正体,具有文字美学;力挺简体字者,强调实用性,认为简体字便于书写,易于普及和使用,体现了文化创造性。孰是孰非,至今未有定论。
  
  君子可以和而不同,文化常有不同流派,不必轻言优劣生死。正如网友所言,篆文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华夏文明没死;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懂,华夏文明不也好好的么?黄秋生先生仅以国人不大认识繁体字,就妄断华夏文明已死,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和灵魂,在中国内地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基础,断不至于吹弹即破,“突然猝死”。不过,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黄先生的感叹虽有失偏颇,但作为一家之言也并非毫无参考价值。
  
  过去,我们曾经因为历史的原因,使民族文化受到不小的创伤;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还不够。一些地方的推土机连夜拆除古建筑、损坏文物;一些民间艺术几尽绝迹;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总体来看,民众对古代政治、文化的认识太过笼统……这些问题近年来常遭诟病,而台湾在这些方面的确做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说文字的繁简之争不值得浪费口舌,那么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却亟需严肃对待。西风东渐的潮流下,我们可以学外语、上外校、过洋节,但也不能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一些学者的建议是值得重视的。比如,增强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比如倡导国学教育;比如加强文物保护;比如以顶层设计护佑文化文明等等。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民心。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绝不能只看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理当被摆在显性的位置——时下,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彼国之汉语热、汉字热、汉学热正酣,而我本国之国民岂能视之如草芥、如鸡肋、如敝履?
  
  文/司荟

来源:红网

作者:司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16/30774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