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全的人性拒绝冷漠

来源:红网 作者:曹梦辰 编辑:叶鹏 2013-07-18 00:13:02
时刻新闻
—分享—
  2013年7月12日安徽泾县六安人王某一家三口前往桂春根与丁义贵共同承包的西瓜地买瓜,当王某驾驶的车子行驶至安冲水库上坡时,由于马力不足,面包车掉进了水库,丁义贵与桂春根把王某一家三口救起,桂春根没有上岸,当丁义贵下水去救桂春根时,被救起的王某一家三口却悄然离开,最终桂春根不幸溺亡。第二天在警方的督促下,王某现身,给死者点了一炷香。7月16日,桂师傅火化安葬,在媒体记者的提议下,王某终于出现在了葬礼现场,跪了很长时间,磕了好几个响头谢恩。(7月17日人民网)
  
  时间回溯至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三名“90后”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下水对两名溺水儿童施救,落水孩童被幸运地救上岸来,而那三名勇敢无畏的大学生却永远的沉入了滚滚东逝的长江水,青春洋溢的生命就此定格。人们在哀悼早逝的年轻生命的同时,更多的感喟是“乐于助人,舍己为人”这一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未在新成长起来的“90后”身上死去,责任与担当的光环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人性之中的真善美永远都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可是,有些东西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当有善泳者站在岸上“谈判”好价钱,才愿意深入水下救人,而可能导致贻误最佳救人时机;当18名路人对被两车碾伤的“小悦悦”躺在地上鲜血横流,痛苦呻吟的惨境视若无睹;当看到倒在马路中央的年迈老人,匆匆行者却选择绕道而走,避而远之……是该责怪人类贪婪的本性,还是因为社会呈现出的太多负能量让我们开始隐匿人性中的热心善良,代之以冷漠的外衣?
  
  有人说,被救者冷血,好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性冷漠伦”的悲观论调渐有成主流论调之势,这当然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论的错误观点,若人人都以明哲保身为生存常态,不敢想象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当看到他人不幸的境遇,正常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或亲人处于同样情境下的类似反应,亦或是基于同情,英雄主义的情怀,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大多数人会有施以援手的冲动,甚至是行动。正是越来越多的这样的正能量的传递,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正面人物和感人事迹。
  
  也许是因为担心被施救人讹诈,也许是害怕承担责任,也许仅仅只是因为他生性冷漠,所以在丁义贵救人的时候,王某带着家人离开了事故现场,我们无从揣测他选择“悄悄离开”的内心动机,但评论无一不在指责他的冷漠。然而,此事我们更应该看到的不是对某一当事人的品行定论,而是桂春根的这一义举的积极意义,以及做好安抚逝者方面的工作。
  
  王某的冷漠离开固然令人难以接受,对他的行为的过度指责不该是此次事件的主流倾向,我们需要的是对社会上频发出现的“冷漠”行为有更深刻的思考,弘扬优良传统不是止于口头,而需要深入人心,进而外化为行动。因为,健全的人性拒绝冷漠。
  
  文/曹梦辰

来源:红网

作者:曹梦辰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7/18/30806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