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使公权的行政职务,按理只有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才能胜任。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某个单位具体的能力似乎并不在意,反而更多地讲究领导的人数了。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对谁明确了“×××级”,或者“高配×××级”却十分关注。“一旦有了人事变动,还没等到正式公示大家就争相打探。但处理具体问题的文件就算多次下发,许多同志都无从理会。”成了不少人对待“做官”与“做事”态度的真实写照。且不说个人提拔背后的具体因素,就“上面”乐于给“官”做,“下面”蜂拥争“官”做的现象,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自古以来,金字塔结构的社会管理体系既需要“管事”的“领导”,也需要“做事”的“兵”。但现实中,许多岗位却是当“将”容易当“兵”难。倘若当领导只是“开一开会,作一作指示,搞一搞督察”,“技术含量”并不高,但要在矛盾的风口浪尖处理好具体的问题,则需要更多的智慧与勇气。随着国家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许多领导岗位可行使的权力空间也日益狭小,日趋成为了“谁干都一样”的岗位。有了运行制度的保障,许多单位的“外行”领导也能将单位事务管理得“游刃有余”。
按理,越是“谁干都一样”的岗位,越是可有可无的,越是可以精简。但现实中,“可有可无”岗位,任职的人却反而越来越多。最终的原因,还是大家看中了领导岗位所享受到的待遇,就算一个领导再没有能力,遇到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下压”或“上交”的方式来解决。但有了功绩,往往都会“归功”于己。这种“无功也受禄”、“能上不能下”的制度,也无形中为人们对做“官”乐此不彼添了一把“油”。
“一将无能拖累三军”,领导者的能力对于整个团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些重要工作,谁当领导,产生的实际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一点,老百姓心中是完全有数的。许多领导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老百姓都能铭记于心,但也有许多官员任职了多年,当地老百姓连其名字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能为老百姓做多少事情了!因此,对干部的提拔,如不将其才能摆在重要位置,于国于民,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现实中,提拔可以激励一时的“士气”,但许多提拔了的同志工作多年后,在遇到新一轮提拔无望之后,其“士气”又开始低下,甚至成了“吃空饷”群体的“跟随者”。同时,很多单位也不乐意将“能做事”的同志往领导岗位推,“能做事的提拔了,就没有了个能做事的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实际上,只要机制一变,许多同志都是很乐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广东省近年来实行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就使得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不再乐意走传统意义上的官员晋升通道。
当前,超编、超职问题已使一些单位发展到了“官多兵少”的地步,其危害性之大,可想而知。要破解这一难题,恐怕还需从改变领导岗位“能上不能下”、“无劳也有功”的现状,打破领导岗位既得利益“固定化”开始。
文/陈岳杉
来源:红网
作者:陈岳杉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