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对于“领导小组”大家并不陌生,经常有所耳闻,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但审视一下,有些地方成立“领导小组”成风,有很大的随意性,不仅数量多如牛毛,内容也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
剖析“领导小组”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增强影响力,提高身价;另一方面出于对领导的尊重,总是把当地的主要领导拉进“领导小组”,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针对当下“领导小组”的乱象,需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必要成立那么多的无足轻重的“领导小组”?二是冠以“领导小组”是否就一定非要领导参加不可?
就第一点而言,“领导小组”过滥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有些成立时轰轰烈烈,而后便销声匿迹、寿终正寝,正有力说明当初成立所谓的“领导小组”没有必要。据说,陕西省的一个市就曾成立一个“推广足疗的领导小组”,后来便不了了之,而今说来可能是个笑谈。其实,足疗有益健康,可以推广,但不一定拘泥于成立什么“领导小组”。对此,政府要做的工作不是“推广”,而是要发展经济,只有百姓兜里有钱了,包括足疗在内第三产业才会风生水起。
至于第二点。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有些“领导小组”确实有必要成立与存在,但是不是都要主要领导参与,这值得商榷。一般来讲,涉及成立“领导小组”的工作不外乎两种情形,一种是特殊情形下的非常规性工作,一种是跨部门的需要协调性的工作。对此,若确实需要,当仁不让,但主要领导可进行分工,不要总是“场场离不开个穆桂英”。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会婉拒,尤其是那些无关痛痒的“领导小组”,要坚决拒之于千里之外。
有些地方的领导可能自己都说不清在多少个“领导小组”担任“要职”。若把每一个头衔视作一顶帽子,有些领导的“帽子”有生之年恐怕都难以戴完。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不可小觑。须懂积羽沉舟的道理,可别让“领导小组”的帽子压垮了自己,影响了该做的事情。更主要的是,这一顶顶没有职责的帽子,看似无形,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对领导的阿谀奉承,是一股地地道道的歪风。
文/崔恒清
来源:红网
作者:崔恒清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