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给孩子起名,用什么字,只要听着顺耳,看着舒心,写起来不费劲,不产生坏联想即可。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姓名的学问大着呢。
比如,对于姓名与寿命的关系,美国行为医学会就曾专门研究了加州1969至1995年的死亡证明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姓名缩写含贬义的男性,如:DIE(死),SAD(悲伤)等,比姓名缩写无褒贬者平均短命2.8岁。而姓名缩写是褒义的男性,如:JOY(欢乐),LOV(爱),WIN(赢)等,比姓名缩写无褒贬的男性平均寿命又增长4.48岁。
这些行为医学专家们自然不是吃饱了撑的,他们发现的“名字可以改变一个人死亡原因及时间”无疑是惊人的,谁都不能说“这是伪科学”。而名字好坏与今后的人生走向关联,也早有事实印证(无需举例)。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宿命论,而是对心理学上“暗示”力量的最好诠释。难怪东汉经学大师许慎会断语:名,命也。
这或许是家长喜欢给孩子取带生僻字名字的心理基础。因为,一者生僻字中含义美好的字居多;二者,中国从古至今,从将相到明星,多有名中带生僻字的现象。何况,现在的父母文化程度又高,起个既富个性,又寓意良好,还显得雅而不俗的名字,谁不乐意?
当然,避免重名也是一种重要因素。重名之尴尬,很多人遇到过。我做教师时就曾经遇到一个班有四个“陈刚”的尴尬,无奈只能以一二三四呼之。而据报载,在某地曾闹过甲犯事错抓乙的乌龙案,就因为两人“共用一名”。生僻字因“冷”而少用,重姓重名的概率则大减。“姓名用字字库”或许可以避免“读不出”的尴尬,但避免重名委实让人怀疑。别不承认“字库”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户籍自己管理方便,否则“任何字典、甚至国际字库里都查不到”,身份证上的字已经生成就没法解释。
解决生僻字问题,关键是要改变公众的心理习惯,但这个实在太难。用“字库”来限制也是办法,但总给人削足适履之感。有没有想过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提升系统信息识别能力、为生僻字标注拼音等来解决呢?甚至,也可以鼓励用4字名、5字名乃至洋名规避?字库为百姓提供参照当然必要,但既是“姓名字库”,就该在规范前提下,本着“能收尽收”原则,不能弄成字典的浓缩版。当然,对于生造字,当然要亮红灯,但也要留予空间,比如允许用同音字替换等。起名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如果生硬剥夺,乃至一棍子打死,不是进步,实乃倒退。
文/晴川
来源:红网
作者:晴川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