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笼罩在“海归”们头上的光环逐渐褪色,不再接受众人的高瞻仰止。一股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随着从职场宠儿陷入“冰冷围城的渐变,也渐渐跌入低谷。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海归”们选择的“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尽管西北地区急需人才,但是“海归”似乎并不愿意将“蛋”下在那里。世界HR实验室,统计分析中国20个大中城市和800家不同类型企业后发现,存在相当部分“海归”没有找准自己定位,不知道该做什么,从哪里做起。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一些滥竽充数的劣质“海归“,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海归”依旧属于高端人才。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的看待“海归”变“海待”这一现象,“海归”们也应该好好反思,在上岸前,先要找准“穴”
首先,“海归”们过于沉溺于自己简历,各方面都“装饰”完美却丧失了自身特色,不去考究究竟怎样的“穴”适合自己。就算从海外带来一身宝,用人单位也无从发现,无从鉴定。其次,“海归”们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常常盲目盲从,一头热得全都涌向国企、外企等大企业或者高薪垄断行业“下蛋”。这样不仅要面对优秀同类的竞争,还要遭遇“中华精英土鳖”抢“穴”的困境,倘若依旧顶着高薪酬、高职位,高福利的要求和期望硬上,自然惨遭失败。最后,“海归”们的择业视野不够开阔。中西部亟待发展,思贤若渴,高昂的“海归“们,难以摆正心态,不愿低下鳌头,放下所谓镀金身份,没有真正扎入报国的洪流中。
当然,“海归”所面临的困境并不单单是“海归”自身问题。国家在鼓励“海归”投身中西部的同时,往往没有给予“海归”平等的环境,缺乏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从而没有给“海归”们不平的心一个坚实、坚定的秤砣,孕育不出真正的优质“龟蛋”。正如徐小平所说,不管是“海归“还是“土鳖”,不管是“海归”还是“海待”,现在急需做的一件事就是:熔炼成适合社会需要的“中华鳖精“。这样“海归”才能真正归来,安心“下蛋”。
文/胡立
来源:红网
作者:胡立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