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市民邀请环保局长“闻酸”之前,就有类似的“被请”新闻,比如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喝自来水”,还有市民不堪噪音、废气困扰,邀请环保局长“到家睡一晚”的……这些多带讽刺意味的“市民邀请”,无疑是一种民怨对官员的倒逼,使得局长们不得不进行“现场办公”。
在邀请局长“闻酸”之前,已有市民向环保部门反映过污染问题,但都没有得到积极回应,更没有看到有效的措施。这才想到劳驾头头。污染发展到要让市民“邀请”局长“闻酸”的程度,多半已经到了市民忍无可忍的地步,与其说是“请”,不如说是“逼”。此时,环保部门如果仍然无动于衷,矛盾必然趋于激化。
局长出马,手到病除。这样的例子一直不乏,前些时苏州市交通局长体验了一次“蒸笼车”,就当即承诺尽快换掉“蒸笼车”。这次淮南市环保局长“闻酸”之后,也几乎是人一到气就消——酸味消了、市民憋着的火气暂时也消了。这样的立竿见影,说明着治污,并非难于上青天。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敢不敢动真、碰硬;关键在于你看谁的眼色行事,如果唯经济马首是瞻,领导让怎么办就怎么办,那你骨子里就不会把环境放在眼里。接受市民“邀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为制度、法规所迫的履职行为。
当然,局长“闻酸”,仍有值得称道之处,毕竟来了并解决了问题。但如果就此认为,后面的日子就不再受到污染的侵扰,那多半是要失望的。局长“闻酸”、“下河游泳”解决污染问题,可以马上办、立即办,但这样的治污路径,毕竟带有人治的色彩。既带人治色彩,就难免人走政息,换一个局长,照例要走一遍“发现酸味——多次举报(媒体介入)——局长‘闻酸’——酸味渐消”的老路。每一次的折腾可能都是有效的,但又都是短命的。
为什么治污一定要等到舆情、民怨沸反盈天,逼到局长亲自“闻酸”后,才逼出非解决不可的方案。如果污染物不是有刺鼻的酸味,而是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无色无味的有毒、有害气体,而闻的仪器又听着权力的支配。市民又该怎么办?连“水质预警,基本靠鱼”都做不到,那市民靠什么?“水质预警,基本靠鱼”,毕竟是冷幽默,不可能让人笑得出来。
文/印荣生
来源:红网
作者:印荣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