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张曙光案件庭审的逐步深入,张曙光贪污受贿的罪名铁证如山,4755万元的巨额赃款来历逐一曝光,其中2300万赃款的来历和去向备受各界关注。在10日的庭审中,张曙光供述,为了摘得院士的桂冠,他先后索贿2300万用于院士参选的“打点”。
参评院士需要“打点”?这一消息的曝光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立马在舆论界掀翻了天,引发了公众的诸多质疑。评院士也要花钱?钱都花在了哪儿?院士评选是否存在“猫腻”?有多少院士不是花钱买的?然而,面对公众潮水一般的质疑,中科院仅侧面回应称“未曾收到张曙光贿选的相关投诉”,对于是否存在院士贿选的问题不置可否。
我们完全不用怀疑张曙光法庭上的惊天“爆料”,他巨额贪污受贿罪名铁证如山,对他来说并没有丝毫的必要通过“抹黑”院士评选来立功减刑。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沈建华研究员也透露“我国院士评选越来越需要‘运作’,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是公开的秘密”。既然都是“公开的秘密”,中科院为何还要以“未收到投诉”来搪塞?难道院士评选的监督就完全靠“投诉”?
其实,在铁一般的事实和公众潮水般的质疑面前,通过“打太极”方式回避不了公众的声讨,仅凭一句“未收到投诉”规避不了监管不力的责任。“未收到投诉”只是无力回应公众疑问时随手抓的一块细小的“遮羞布”,它根本遮掩不了院士评选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制度漏洞。
众所周知,院士享有国内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所以院士的产生必须在国内、国际有原创性成果,有重大社会经济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中选出。为了保证国家学术界的崇高声誉,也为了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必须对当前存在的“跑要院士”等院士评选中存在的制度问题加以正视,并且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有通过增加透明度,把院士评选的全过程都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减少院士评选中的腐败现象,还学术以风清气正。
文/汪鹏
来源:红网
作者:汪鹏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