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以来,“李天一案”一直热度不减。经历了一轮审判,梦鸽仍未表示妥协,甚至接受专访表示要继续为儿子讨公道。前日梦鸽提出要求再次开庭,昨日又有视频监控资料细节爆出。
该案因为诸多敏感话题,一直吸引着公众的眼球。昨日爆出的李案视频细节,令原本扑朔迷离的案情拨开了一丝云雾。
且不谈案情进展如何,只公众在面对这一事件上的心态,其实已渐渐起了变化。案件刚被爆出时,舆论一片沸腾,矛头几乎全部指向李家。李天一的母亲梦鸽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找律师到前几日表示将继续上访,她的每句话几乎都能被卷入一场新的舆论战。公众在看热闹的同时,其实也会深入思考。由此看来,这样一场舆论战所带来的又何尝不是法治观念的深入。
或许很多人都还记得那年的“药家鑫案”,当时几乎整个网络都在围攻药家鑫,那位提出“激情杀人”的李玫瑾教授一度受到网友的口诛笔伐。最终药家鑫也受到了惩处,但事后有媒体开始检讨,舆论是否干涉了审判。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官斗民”的思维模式,习惯了“官方从中作梗,受害人冤情难以昭雪”的剧情,所以公众多半比较给予弱势一方更多同情。但时至今日,在我们见识了足够多的悲情冤案之后也许应该反思,这种传统思维是否需要改进。
李某判决该当如何要看证据,倘若强奸的证据链能够形成,那李某必然要受法律惩处。但问题在于,公众的舆论是否会影响判决结果。
关于舆论与法治,一直都是比较难以捉摸的。一方面,媒体代表了“第四权力”,有权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另一方面,媒体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权力的滥用,过度的渲染情绪难免干扰司法秩序。
李某是否触犯法律我们尚未知晓,只是或多或少触犯了“众怒”。但我们又怎能强求被告方放弃为自己辩驳的权利?我们又怎能将公众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许这样一场持续发酵的案件更能让公众思考,怎样的参与才是合理的,怎样的心态才是适应法治社会的。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也许这句话的含义应该被仔细掂量。的确,法不阿贵,法也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工具。但公平只存于真相,不在于大众的价值取向。
公众在此类事件上的冷静客观是对司法的最强捍卫,我们不愿放弃弱者,也不能冤枉无辜的人,更不能让真相被掩藏在愤怒的人群中。
文/曾金秋
来源:红网
作者:曾金秋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