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因“爱国热情”区别对待造假事件

来源:红网 作者:龙敏飞 编辑:叶鹏 2013-09-13 23:44:58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制造卢浮宫假门票”,多家法国主流媒体12日聚焦这一话题。据《巴黎人报》报道,从8月12日起,卢浮宫相继发现数张中国游客持有的假门票,比利时海关8月底还查扣了含有3600张假门票的中国包裹。卢浮宫公共关系负责人安娜·洛尔·贝娅特丽克丝12日向记者证实,这是卢浮宫第一次发现假门票,持假票入内的是中国团组游客。(9月13日《法制日报》)
  
  “卢浮宫假门票”一出,因是中国游客持有,立马引爆舆论,各种情绪解读纷沓至来。有人称“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也有人称“山寨大国”称号名副其实,更有人“说脏话骂人”……似乎“假门票事件”是万恶不赦、其罪当诛的。不过理性来看,国内的“造假事件”还少么?假奶粉、假门票、假钱等“造假行为”,似乎就是惯常风景,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与这些造假之物,几乎可以说是朝夕相处的,可为何卢浮宫的假门票事件却能成为引爆全国舆论的焦点,而一般的造假行为却不行呢?这才是值得关注的看点。
  
  在这些争议中,一些事情的真相也逐渐被搞混乱,“中国游客”再次被热议,而与之伴随的,自然是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这样的“过度联想”,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这起“假门票”事件,造假的不可能是中国游客,而且也与中国游客的素质无关,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造假者,应是中国旅行团和一些造假者的“苟合”。换言之,“中国游客”再次被晒出来,只是满足了一些人隔空宣泄的心态,对“卢浮宫假门票”事件的真相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积极价值。
  
  事实上,“中国游客”也好,“卢浮宫假门票”也罢,都不是此事的看点,此事的看点有三:一者,出现假门票事件候,卢浮宫立刻与警方合作开始了对假票的调查,这是一种及时的纠偏,其“迅速性”值得我们学习;二者,卢浮宫全面提高警惕,加大了对所有门票的检查力度,这是一种及时的反思,其“反思性”也值得我们对照;三者,类似新闻发生在国内,往往没事,可一旦发生在国外,为何就能引发热议呢?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倘若假门票事件不是发生在外国,不是发生在卢浮宫,而是发生在国内某个景区,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会立即进行纠偏、介入调查,且迅速完成技术升级么?我们的舆论会持续关注么?几乎不可能。国内造假事件之所以无法引发关注,源于“青蛙效应”,国内造假事件不断,公众逐渐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于是乎,再发生造假事件时,便也觉得理所当然了;但是,这种造假一旦冲出国内,走上国际,国人的爱国热情便会被发动起来,然后大家一窝蜂地进行吐槽,便不难理解了,这说到底,仍是一个承受底线的问题。
  
  于个人而言,有这样的承受底线,自在情理之中;但于官方而言,却不应“选择性执法”。此次卢浮宫假门票事件发生后,国内必然会立刻进行查处,只是,国内的相关部门,对国内的造假行为,也应保持足够的“敏感”,不能区别对待。我们不能因为爱国热情的绑架,就对国内国外的类似事件区别对待。舆论是一种自由选择,区别对待无可厚非,但打假行为是一种官方行动,决不能区别对待。因而,卢浮宫假门票事件的最大看点,其实就是我们能否做到对每一起造假事件都能严惩不贷!
  
  文/龙敏飞

来源:红网

作者:龙敏飞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9/14/31444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