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正好回应了当下“救救汉语”的呼声,“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的闪亮登场,着实给人几分安慰。这一“呼”一“出”,在时间上是一个巧合,它回应了公众对汉语的关切,也就必然受到欢迎。
其实,“抢录方言”、“抢救方言”的工作,早就成为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并成为国家文化战略。2008年,中国有6个省份陆续开展语言资料库建设,江苏是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指定试点省份。随后,江苏辖内三大方言区设立了70个调查点:江淮官话41个,吴方言19个,中原官话10个。
毋庸置疑,“救方言”就是“救汉语”,这是因为,就现代汉语而言,其定义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义的是指: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可见,方言和普通话,都是汉语大家庭中的成员。“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抢录方言”、“抢救方言”,也是抢救文化,捍卫文明。
“救救方言”不是危言耸听。即以在方言中长大的我来说,在经过小学、中学、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使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已没有了障碍。但方言却逐渐生疏。书写汉字时的提笔忘字已经尴尬,而与孩提时的伙伴在一起交流时,时常出现方言想不起来怎么说,则更是令人难堪。我这样的尴尬和难堪,或许你有、他也有。
当今中国,正进入流动时代。刚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9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一个开放的中国,跨国跨境的流动也在不断加大。人口流动性加大,公共场合讲普通话,客观上强化了普通话,就连带方言的普通话,也会成为语言交流的障碍。这又更强化了方言淡出,而被挤压在更为逼仄的空间。即使老乡聚会交流时,也很流利地说出方言来,常常要普通话、方言交织在一起使用。而英语等外国语种成为交流媒介,则连普通话都到了“呼救”的程度,更遑论方言。
然而,“救救方言”,其实际作用,就是通过抢录、保存,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汉语DNA,传诸后世。而于口口相传意义上的“传开来”、“传下去”,其“补益”意义已经很有限。这或许是方言传承必然遭遇的尴尬。
建设“语言与文化资源库”,为“抢救方言”,迈出了一大步;而更好地“抢救方言”,还期待更多的文化“120”。
文/印荣生
来源:红网
作者:印荣生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