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官员的理论构建在这样一个逻辑之上:即监督不好环保拨款,民众就有义务为空气质量买单。这种逻辑实际上很荒谬。环保的问题,不是百姓所造成的。空气质量变糟,也不能怪民众。为何一谈空气治理,就想到百姓买单?从根子上看,这仍是一种权力经济学思维。权力,不愿意为恶化的环境买单。因为环境的好坏,目前并不影响官员的升迁。
从现实来说,上级评价一名官员,往往从经济搞得好不好来考虑。至于环境的好坏,则往往被忽视。在这种GDP思维的驱使下,有谁愿意主动多拨款治理环境?毕竟,治理环境从短期内并不能得到回报,而投资经济,却可以带来显著的效果,继而帮助他们高升。以此而论,在净化空气与发展经济之间,许多官员自然而然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最符合他们短期利益的选择。
但世界毕竟是一个整体,尤其以空气而论,难以划分几个不同的区间,供人们使用。不论是庙堂之上的官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都得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同样的空气。短期内,经济发展或许会给一些官员带来高升的机遇。但是从长远来看,一地空气质量变化,受损失的将是长住此地的全体人们。若任由轻视环境的思路纵然下去,大多数官员也将难以享受到一份美好的呼吸。
更为重要的是,空气质量从本质上说,乃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它不是某一个公民或某几个群体的私事。而是政府与人们共同担当的一份责任。从政府来说,责任就体现为,财政适度向净化空气倾斜。从公民来说,责任便意味着,“以己任为天下”,守护好自己的那份环境。唯有如此这般的双向发力,一座城市,一片土地的空气质量,才会节节攀升,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
那种“政府拨款难以监督,百姓为呼吸新鲜空气买单”的说法,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百姓的义务,却没看到事情的全貌。因为,从逻辑上来说,政府环保拨款难以监督,转嫁给消费者的各种有关环保的费用,同理也难以监督。在这样的情形下,个别政府官员又拿什么让百姓,鼓足信心,踊跃为日益下降的空气质量买单?
从目前国家治理空气的措施来看,发改委个别官员的看法,还不是少数。油品升级,即是出发于提升空气质量的良好愿望,却最终由“消费者买单”的明证。这种做法,一时或许也能收到效果。但由于本质上,没有建立具体的针对空气治理的考核体系,消费者买的那部分单在空气治理上的作用恐怕也有限。比之油品升级等转嫁消费者的做法,空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倒是在提高官员治理环境积极性方面,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出台了首批大气治污“地方责任状”,为落实《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了具体而细致的官方行动图。北京甚至提出,“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拳拳之音,更见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而伴随着考评方式的转变,当地政府作风必然随之一变,所谓的“消费者买单”说也自然会被他们所抛弃。
文/杨兴东
来源:红网
作者:杨兴东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