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乃至居民小区(楼盘)大量采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以显所谓的国际范儿,这种恶俗潮流在国内遍地开花。洋“地名”叫起来洋气,却割裂了与所在地方、社区的原有地名和文化传统的联系,存在较高的雷同度。很多流行的通用型“洋”地名的名称,需要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显示意义,脱离了原有环境,体现出的却是负面寓意,换言之,“洋”地名还很可能会成为相关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长期负资产。
除了“洋”地名热,企业商号、品牌名称等也经常出现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归结起来,这是中国改革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摆脱伴随的文化不自信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19世纪的美国和19-20世纪的日本,也曾出现过文化不自信导致的崇洋现象。即以美国为例,该国在20世纪中叶尽管已经取得了冠绝全球的经济和军事霸权,却仍然是法国文化的崇拜者,美国国内仍存有法国地名、文化作品和创作者名称命名的风气。
盲目性的“洋”地名热,可归结为阶段性现象。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著名导演冯小刚此前就这类现象发出的批评,还是从《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阶段,公众大量提出对“洋”地名泛滥的批评意见,都说明,当下社会即将走出或者说跨越文化不自信。这种背景下,政府应当协同媒体、社科文化研究机构,就此开展相对长期的广泛讨论,让融合了全球化多元文化营养的本土文化发挥向心力,让“洋”地名真正变得不受欢迎,更快的成为相关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负资产。
河南省采取的,是通过地方政府立法的方式,来禁止“洋”地名。不能不说的是,这只能取得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的结果。道理很简单,政府规定一下子打断了民众对“洋”地名的恶俗性的讨论,观念讨论就没有到位,崇洋心理完全可能通过政府管控不到的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并且,这样一种直接禁止的方式,也显得粗暴,会让相当多的人产生逆反反感的判断,形成政府过度扩权,连商家、开发商给楼盘定名的自由都予以剥夺的印象。
文/郑渝川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