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搞科研是一种双重财富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艾伦 2013-10-31 00:03:29
时刻新闻
—分享—
  据媒体报道,湖南农民科学家沈昌健和父亲沈克泉花了30年时间,虽然生活拮据,但经过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培育出了“沈油杂”油菜品种,亩产可达330公斤,再次谱写了一曲农民搞科研的壮丽诗篇。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农民似乎总和跟文化水平低是分不开的,可是沈昌健全家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搞科研并不仅仅是研究人员的专利。而最终能够取得可喜的成绩,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们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深层次来讲,其更源自于对农村这片土地的坚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市场化的驱动下,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来,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二来,相对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说,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着更高的收益,一直到现在,务工收入仍旧是农民增收的主力。然而,看似一个双赢的格局却隐藏着一个问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一直都是我国在推进工业化过程当中的一块“心病”,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致使农村大量的土地撂荒,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显然与我们倡导现代农业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在这种语境下,能够坚守土地,静心搞科研更值得敬重,因为其不仅抵制了财富的诱惑,没有为了“挣大钱”离开农村,而且更是牺牲了自己本来还算富足的生活条件,为了筹措科研经费,变卖财产,家徒四壁。
  
  我们提倡发展现代农业,讲科技兴农,不仅意味着国家要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农民素质的提高亦是题中之义。美国学者舒尔次就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当中说道,农业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而新时期的农业生产,也需要农民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术,沈昌健一家潜心30年搞科研,不懂就去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自学成才。这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科研成果也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这无疑契合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话又说回来,发展现代农业当然离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自上而下的引导,但是却也离不开民间这种自下而上的呼应,若仅仅是国家喊口号,投入人力物力,基层农民却不配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相比来说,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之下,农民科学研究的自发性无疑是锦上添花,这是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更有利于科研效益的就地转化。
  
  当然,国家也应该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完善相关制度。不仅需要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也需要让专家深入基层,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技术的指导,从而让农民更够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搞科研。而就沈昌健一家搞科研来说,其影响不能单单停留在具体的科研成果上面,作为一个榜样,更是激励着基层群众自发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教育着广大年轻人沉下心去做事情,就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来说,其也值得一赞!
  
  文/张松超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31/31840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