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理工院校,尤其是名校都将语文作为选修课,使得学生的汉语水平仅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对于这些理科院校的大学生们,真的就够用吗?有专家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在本土难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精神的缺失。理科生要想成为顶尖人才,学习本国语言,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一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学好理工科课程的必要基础。试想,一个汉语糟糕的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会有多强?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而一味地去学习专业,往往会得不偿失。
二是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德性”“价值观”“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三是科理生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成果如果撰写成论文,往往会言不及义,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教授表示,很多学生的论文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一整段下来一逗到底,更不说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如此这般,即使有好的科研成果,推广、普及、运用都会是很大的问题。
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人文素养对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许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你想要创新,首先得保证你自身独立、完整。“要成学,先成人。”人文素养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更像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境界”。自古希腊起,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大都兼着哲学家的“名头”,他们大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也因此可以追求纯粹的科学,可以发展出现在科学界无法企及的“自由科学”。试想在选择如此之多、人际关系如此繁杂的当今世界,若没有一点内在的定力,或者没有一点除了科研之外可以倾心的余地,是做不到最奇妙的科学的。人文素养不是一种可以量化、可以换算成某种能力的东西,但是它体现在生活的各种方面,它甚至定夺了人生的方向,绝不容小视。
由此可见,理科院校开设语文课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对培养分析、理解问题以及语文表达能力,不可缺少,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不过,现在许多院校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还要加强研究,使之更具实际操作性,让学生真正能够受益,而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文/周仕华
来源:红网
作者:周仕华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