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南山学校“小学部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案”的探索显得有些另类,特别是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这一项,更是颠覆了许多人对于考试的惯有理解。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做法引发关注甚至遭人非议在所难免。但在素质教育“只闻口号,不见行动”那么多年之后,我们似乎更应该给予改革者以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即便改革再另类、探索再离经叛道,也不妨允许他们先出来“走两步”。
根据方案,南山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仅占其综合素质评分的20%,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运动特长三项分别占比20%、40%和20%,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让我想起了网上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的段子,说的是,在中国,小学学中学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到了大学却要反过来学习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个人卫生。话虽戏谑,但看看今天大学寝室的脏乱样、公共场所插队者的那份安然神态,便知此言不虚。在某种意义上,坐立姿势虽小、“顶碗”形式虽滑稽,却是“蝴蝶效应”的第一扇,相比那些华而不实、过期作废的“双百”、“全优”,这堂“人生第一课”或许更加实用。
有指责者称,南山学校的课改实践幅度最大的部分仍放在小学低年级,越到高年级越趋保守,“只要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在,素质教育改革就难以彻底推行。”说这话的人显然没搞清楚大环境与小气候之间的辩证关系,更何况,改革是由问题倒逼出来的,没有来自一线的实践探索,高考制度这一“上层建筑”岂会自动改变?啥事都不做,只知道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体制、推给高考,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懒政行为”。
还有人说,南山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性权限较大,不像公立学校那样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认可,“这就给了愿意改革的学校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这话没错,却不能成为相关改革裹足不前的理由。相反,教育部门应对此反思,自身的某些管理理念、考核制度是否已成了改革的绊脚石;至于公立学校的校长们,除了来自上面的约束,自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逻辑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改革的探索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一般读者津津乐道于“期中考‘顶碗’站10秒算合格”的花边轶事,教育部门却不能只把它当作可乐新闻读,而是要从中汲取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哪怕变革局限于低段学生、仅仅体现在期中考上,但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很多时候,改革不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细微的摸索、改变开始的吗?
文/王垚烽
来源:红网
作者:王垚烽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