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业企业的转型动力在哪?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艾伦 2013-11-30 00:01:39
时刻新闻
—分享—
  转型一词,读起来很简单,讲起来也很容易,做起来却既不简单、也不容易。尤其是工业企业,在整个经济都处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转型就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其发表的《着力解决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文章中表示,金融、房地产和资源垄断性行业的高利润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削弱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苗部长提供的依据是,从2010年到2012年,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分别为7.6%、7.3%、6.1%,今年上半年则下降为为5.4%。但是,2011年煤炭、石油、金融等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却分别达到了16%、20%和39.1%,皆在工业企业的2倍以上。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资本从工业企业撤离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便留在工业领域的企业,也基本是守城,而缺乏扩张动力、发展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工业转型、工业企业向高端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哪个行业平均利润水平高,资本就向哪个行业进。反之,则退。
  
  眼下,工业行业不仅平均利润率低,而且,行业内部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也相当突出,部分行业更是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其他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出现钢铁等行业一样的绝对过剩问题,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如风电、太阳能、造船、平板玻璃等。
  
  那么,为什么在内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工业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分化的现象呢?很显然,也与利润水平的不平衡有关。因为,前些年,在政府投资拉动及政府补贴等的强力推动下,钢铁、水泥、太阳能、风电、平板玻璃等行业也一度出现了利润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的现象,导致资本大量向这些领域转移,最终在市场趋于平稳以后,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行业出现过热现象时,金融对这些行业的过度支持,也使得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隐患不断积聚,最终爆发为目前的产能严重过剩。更重要的,金融企业通过对这些行业的过度投入,不仅从这些行业赚取了大量利益,也严重制约了其他行业的资金需求,导致其他行业资金普遍出现紧张状况,出现信贷资金结构严重失衡的矛盾。
  
  由于信贷资金结构的严重失衡,加上货币超发引发的市场流动性过度充裕,又使得宏观货币政策不得不一紧再紧,使其他原本就资金矛盾就十分突出的行业,资金更加紧张,矛盾也更加突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有多少企业具有转型的能力和动力呢?还如何能够加快工业企业的转型步伐呢?
  
  必须注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就现阶段来说,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点,并不是如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至少,不是单一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而是工业。亦即工业如何向高端化、装备化、科技化和高效化转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过度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而恰恰是这个必须实现的目标,却因为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过低,已经让多数企业失去了继续坚守在工业领域的勇气和决心,失去投资者投资工业领域的信心和动力。为什么设立民营银行的大门尚未打开,已经有那么投资者申请设立民营银行了,不正是投资者心态的体现吗?不正是投资者对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失去信心的表现吗?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之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实体产业的作用了,开始重视实体经济了。那么,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又将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将采取哪些措施鼓励企业和投资者重新认识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的重要呢?为什么相关的政策措施,仍然停留于纸面和口头,而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呢?为什么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呢?
  
  经济要振兴,首先必须是工业经济的振兴,经济要转型,首先也必须是工业经济的转型。如果工业经济没有起色,工业企业缺乏转型的动力,经济要振兴、要转型,难度将相当大,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使然。工业经济和工业企业的转型动力在哪,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文/谭浩俊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1/30/321236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