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语言文字进行社会引导,对流行语进行必要的梳理,值得理解。如果硬是要分出三六九等,就要有“找喷”的心理准备。实际上,哪些流行语才能算得上2013年的“十大”,各有各的标准,绝非一个《咬文嚼字》编辑部就可以“盖棺定论”的。即使在语言文字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代替不了大众对于有些流行语的喜好。
也许流行语用多了,语言上的从众,的确会由于受到集体无意识的裹挟而放弃了个人思考。但是,这种负面效应不能简单地全归到流行语的头上,毕竟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原因很简单,“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人为地区分流行语,不过是一家之言,实在不必当真。
要知道,不管入选了“十大”的流行语,还是受关注很高却没上榜的流行语,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故事,而且这些流行语可以代表所有使用者的故事,以此来表达共同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不入流”的社会流行语,在戏谑的表象下,可能隐含着一定消极的成分,不过,如果不能及时充分地受到应有的关注,会造成社会情绪的淤积,甚至引发社会反弹。
况且,流行语一年一度都会推陈出新,好比“长江后浪推前浪”,有的“前浪”早就死在了沙滩上,说明流行语与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如影随形,淘汰的速度也超出了人们的的想象。流行语的生存周期,单从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来介入干预,不但无法达到“净化”语言环境的全部目的,反而常常事倍功半。
既然流行语现象已经超出了纯粹语言文字的范围,一方面,没有必要对有些流行语加上太多无法承受的指摘,罔顾其通用性,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还是要回到流行语的现实语境中,恰如其分地分析其社会意涵,才能让有的流行语,不至于成为肆意流淌且有碍观瞻的“社会口水”。这样,该沉下去的流行语,自然而然会淡出人们视野,而一再被顶起来的流行语,注定会不以某些人的意志而得以沉淀。
当然,要是真的想让语言文字运用更符合规范,不要只从流行语身上“找茬”,比较明智的,倒不如花点功夫、动动脑筋,认真地把承担最基础功能的《语文》教材编得更好些,让中小学学生语言文字的“童子功”打牢,这样的效果可能要来得更直接,意义也更深远。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