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津贴”是针对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而推出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大学教师能够站稳自己的讲台,花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教学活动。然而,通过“E津贴”的物质激励手段,来引导大学教师在教学上加大投入,从长期来看,也终究只是一种策应性的举措。
其实,大学教师不以教学为主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科技需求的日益增加,“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一度演变成“知识就是金钱”的广告。毕竟校园之外的世界很精彩,自然会吸引了众多大学教师的目光。不管是以产学研结合的正常途径进行创收,还是以“跑单帮”的形式开展“生产自救”、赚外快,在大学教师群体中不在少数。大学里“清苦”的教学活动,越来越拢不住教师跃跃欲试的心。
同时,由于大学内部教师的岗位,已经分为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科研并重岗和社会服务岗等不同类别,这种各有侧重的设计方案,原来的初衷是为了让教学、科研与服务的比例更为协调,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学任务不过是有些岗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为教师的教学投入留有一定自主选择的空间,客观上使得教学就不再是每个教师最为关注的方面。
不可否认,“E津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来说,不只是挂在前面够不着的“胡萝卜”,必将激发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让大学的教学成为与科研、技术推广等同样“有利可图”的工作。“E津贴”的“金钱刺激”,虽说可以让大学教师“轻教学”的现实有所改变,令人担心的是,会不会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而再次出现“失灵”呢?
“教授为教学而聘大学为学生而办”。教学工作本该是大学最为突出的中心任务,大学中的大师从来都是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科研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固然可以体现大学教师的专长,但是,如果忽略了教学,那么科研只能是大学教师的“独角戏”,无法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一场知识、学术的“大合唱”,更别说承担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了。
表面上,“E津贴”为大学教学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不过,单单一个“E津贴”,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高估,替代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价值观。教学活动作为大学教师“志业”的理念,才是需要进一步倡导的大学精神。
文/寇军
来源:红网
作者:寇军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