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士有没有造假,他自己说了不算。至少目前,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而公开报道,王院士造假更是触目惊心。
据王院士的学生王宇澄实名举报,王正敏最少有57篇论文涉嫌抄袭。王正敏的造假手法让人大开眼界:手法一,是将自己的专著《耳显微外科》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手法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刊物和国外刊物同时发表。手法三,是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不仅如此,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成功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被指“克隆”国外样机,获国家专利巨额经费。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仅在2012年,王正敏研发团队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专家学者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抹杀。然而,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近年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其表现之一就是学术造假,垃圾论文满天飞。这样的学术研究,不仅对社会发展无益,还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更有少数专家充当企业的代言人、辩护人。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竟然说: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北京某著名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曾发表“三聚氰胺无毒”的言论,被公众炮轰。因此,说“学术不端祸国殃民”并不为过。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对科研道德失范问题,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为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的确,治理学术不端需要加强自律,更要加强他律。学术不端的评判标准与道德评判标准毕竟不是一回事。治理学术不端,一方面要在加强加强立法的同时,制定科研道德规范,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另一方面,要对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依法查处,使学术不端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眼下,作为王正敏的娘家,中科院不应装聋作哑,而要启动调查程序,不仅给举报者王宇澄和广大公众一个说法,还要给王正敏的“院士”头衔一个交代。
文/张卫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卫斌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