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愿“逸夫精神”的光芒永驻人间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易木 2014-01-08 00:03:52
时刻新闻
—分享—
  据香港媒体消息,无线电视宣布邵逸夫爵士1月7日离世,深感哀悼。邵逸夫爵士是于7日晨6时55分于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安祥离世,享年107岁。消息公布之后,很多明星都在微博上发文悼念,表达不舍之情。(1月7日人民网)
  
  “传奇电影人”、“娱乐大王”、“电视国王”、“全球最长寿上市公司CEO”,诸如此类的表述,出现在许多媒体的报道标题上。与此相呼应,且早被人们传诵的评价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这些自然反映了邵逸夫一生的光辉业绩及社会影响,事业成功或许莫过于此。
  
  然而在今天成千上万的网民跟帖里,“逸夫小学”、“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科技楼”等,这些与教育有关的词汇,却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语。无独有偶,一句“有大学的地方,就有逸夫楼”的礼赞之语,无疑又道出了邵逸夫慈善事业与众不同的光芒。如果真要界定成就邵逸夫社会影响力最直接的因素,那在我们普通网民们看来,只能是他在构造其商业版图时坚守一颗良善心,尤其是商业获得成功后,将其慈善理念发挥至尽善尽美。
  
  一个成功企业家做慈善的方式,或许有许多种;选择做慈善的领域,也会因人而异。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却被舆论一致认为“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主要原因大概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邵逸夫的慈善事业,反映出他的人生理念与思考,他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到自己认为最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领域。譬如他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于是他对中国教育情有独钟,不遗余力,三十多年如一日。
  
  再则他以宽大的慈善胸怀与视野,为我们诠释了民间慈善与政府部门完全可以形成互助互补的合力,全国各地大量的“逸夫楼”及晚年设立的“邵逸夫奖”等足以证明,这些大为提高了慈善效率,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终而获得最可贵的公众口碑,更为慈善界树立起一座丰碑。
  
  另外邵逸夫先生的慈善实践执着而低调,极低的媒体曝光率,不难看出其最真正的用意应是“看到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学楼里学习成长,希望看到的并非他人的感恩戴德”。论及这些理念,并非是以此有意折射当今中国慈善的众生百态,但邵逸夫独树一帜的慈善实践与低调“无为”的回报社会,确实更能激发公众内心真挚烈的喝彩。
  
  纵观邵逸夫先生一生的传奇历程,我们已不必再过多着墨,无论是看“邵氏电影”长大的,还是在“逸夫楼”成长的,我们都该对他致以最诚挚的礼敬。我想,今天激发网民纷纷跟帖或撰文悼念他的驱动力,应该是烙上他慈善情怀与理念的与众不同的“逸夫精神”。“逸夫精神”似一道光芒,成就了邵逸夫生前身后如此的精彩绝伦。唯愿此种光芒永驻人间。
  
  文/王小杨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1/08/324534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