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过考试的烦恼,即使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也不能免俗。无论是过去的八股取士,还是后来的新式教育,包括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种愤怒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无奈。青年求学时的季羡林其实和今天读书的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师同样需要历经考试的磨练。
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考试的意义不在于刁难学生,而在于检验学习成果,促进学习热情。但考试同时也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因为通过考试可以立马分出成绩高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没有人希望考试,可却无法逃离考试。
一个人一生要参加过多少次考试?这个数字估计很多人没有统计过,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估计不会少于100次。这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资格考试等等。季羡林先生的抱怨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是因为公众对于考试的憎恶、逃避与纠结。这种高认同度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考试这种形式在教育中地位的尴尬。
由季羡林先生日记里的抱怨,让我们难免不想到曾经备受推崇的民国课本,民国小学生日记,还有很多民国名人的考试佳话,比如钱钟书数学15分考入清华,罗家伦数学零分考入北大。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写于80年前,如今读来竟然令人感慨。相比于季羡林生活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按照道理来讲,教育水平也应该提高了。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各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制度,可却没有培养出几个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
“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这是每一个考试者内心的独白。可如果真的没有了考试,又拿什么来衡量学习的效果,成绩的优劣。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淡化分数的影响,可相对而言,考试这种形式还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方式。你当然也可以像季羡林先生一样骂教授,骂“考他娘的什么东西”,可如果你准备好了,又何必去管“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文/关东客
来源:红网
作者:关东客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