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过年时长辈给晚辈一定数额的压岁钱,既是春节的传统,又是一种吉利的象征。但如今,春节派送的压岁钱却俨然变了味,成为了“多了,拿不出来”、“少了,拿不出手”的人情负担。对此,笔者以为,压岁钱本是一种传统民俗,不应该异化成为“陋俗”而被人们所诟病。
首先,压岁钱的含义就在于压住邪祟,其传递的是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福,故此压岁钱数额的多寡本无伤大雅。但如今动辄成百上千的压岁钱却成为人们不可承受之重,这不但背离了发红包压岁的初衷,还使得春节发红包压岁的民俗缺少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却沾满了更多的铜臭味。
其次,对成人来说,给晚辈的压岁钱有些许祈福的意味,也表达了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但是,这种关爱不应仅仅通过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手段来表现。换言之,当压岁钱成为了“面子”和“人情”消费,也就失去了压岁钱本来的面目和人情味。因此,压岁钱的多寡不应成为衡量亲疏冷热的标尺,而水涨船高的压岁钱更是成为春节变“春劫”的元凶。因此,让红包压岁钱回归理性而不是唯钱是图,才能回归民俗文化的本质。
其次,压岁钱本是期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福,但当压岁钱异化为成人之间的面子比拼时,也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相互攀比的心理,另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势力心理。总而言之,过于膨胀的压岁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童趣和人情味,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后,同样是派发压岁钱,香港人的做法却值得推崇,他们的红包虽然只有10元、20元不等,但却并没有因此显得小家子气。相反,这种小额的红包样式既避免了经济负担,又传递了祝福、传承了传统文化,不失为节俭但却有年味红包样式。
其实,当人们感慨年味越来越淡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过于物质化的消费才是导致年味缺少感情元素的罪魁祸首呢?
文/孙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