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轩(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揭露了跨境保健品存在制假售假产业链。安徽全康药业、万顺制药等企业通过“香港壳公司+内地工厂”的假跨境模式,利用消费者对“进口=高品质”的心理认知,使得虚假含量标识、虚假跨境品牌、夸张医疗效果的假进口保健品价格翻十倍后堂而皇之进入保税仓。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是不法商家利用跨境贸易规则的漏洞进行的商业欺诈和牟利,不仅让信息不透明的消费者落入陷阱,更暴露出电商平台对跨境贸易的监管漏洞。
被央视曝光的这种跨境保健品造假模式,已然形成完整的牟利产业链。其一,利用法律规则和平台监管漏洞,实现商品的“合法身份”。在香港注册“壳公司”获取跨境资质,实际生产仍由内地工厂完成,通过“出关再清关”的操作,将产品“洗白”为境外进口。其二,抓住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信任,进一步提升商品的价格和销量。《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的数据显示,56%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进口商品更看重国际品牌和海外原产地的产品质量。对进口产品品质的信任是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重要原因,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将实际成本很低的低含量低功效产品,以“100%海外直采”“美国原装进口”等标签进行宣传,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129元的美国复合维生素,并非美国品牌,却因贴上“全球购”“保税仓发货”标签,销量突破3.9万件,更收获消费者的好评如潮。
当非法商家熟练地游走在跨境贸易规则的灰色地带时,消费者却因信息的不对等、不透明处于信任被透支、健康被忽视的弱势地位。不少跨境保健品消费者认为“保税仓发货=官方认证”,然而实际上只要有境外公司的参与,就可以符合国家要求,再经过出关、清关、进入保税仓等手续,“李鬼”轻松变“李逵”,而消费者却无法从表面的“正常”程序中发现其中的猫腻。
此外,虚假宣传的保健品往往仅添加微量成分,或夸大功效,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2021年广州海关破获的7亿元跨境电商平台走私进口保健品案中,涉案品牌宣称“生发、减肥、增肌、助眠”,但均未获权威机构认可;2025年4月,《新京报》记者发现一款名为“德国进口OWV”的红曲米胶囊产品,宣称“产品有效性经过国际药管局(FDA)认证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和依赖性”,实际上“国际药管局(FDA)”并不存在,FDA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简称,记者亦未在FDA官方网站中查询到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假进口”骗局的核心,是对消费者认知的围猎。
现行跨境电商平台及其监管政策本意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却成为了不法分子的避风港,这需要电商平台加强对跨境商品的监管责任。部分主播通过拆分病名、使用谐音梗(如“胆某固”代替胆固醇)规避关键词筛查,甚至以“养生知识分享”名义植入产品广告,电商平台应注意对商家“软性宣传”的监管,禁止“抗癌”“降糖”等医疗术语的不当使用。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作为保健食品在国内销售,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未取得境内保健品注册或备案的跨境保健品将被海关认定为普通食品,电商平台应定期对跨境商家的入境流程证明进行抽检,并确认商家取得国家海关总署的何种资质认定,以及是否存在模糊宣传其“进口身份”的现象。此外,电商平台还可以建立“跨境商品溯源码”来消除消费者购物的信息不对等,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报关单、原产地证明等关键信息。
当“假进口”成为一门暴利生意,当“保税仓发货”沦为欺诈的道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严苛的监管,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在健康与金钱的博弈中,任何试图用谎言收割智商税的行为,终将被市场反噬。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雨轩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