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京津冀地区比作一个城市,那么在这个“城市”里由政府出面,主导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例如教育战略决策、学校拨款、公共服务等,各学校也拥有自主操作权,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整个“城市”的教育水平。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谁也不希望办学的核心被别人“偷师”,以往常说的各个学校间学习交流那只是表面层次而已;另一方面,该如何建、如何享,得有一个合理的大纲和重在落实的魄力。推动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说得好还须做得好,不能纸上谈兵,留下一纸文件了事。
对国内教育而言,推动的障碍最根本还是在于理念。就以大学的网络学术资源为例,几乎所有大学的图书馆网上学术资源都是使用校园网的本校学生才能免费,非校园网的本校学生和校外人员想要下载只能是付费。这大概是处于产权保护的考虑,毕竟每个大学买这些学术资源每年都是得一大笔钱。既然这样,教育资源共享又如何能做打破壁垒?连本校学生都不能完全保证。若是在各高校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共建或许还是可行的,但这又需要一大笔钱外加所参与学校愿意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这得学校有“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海纳百川的理念才行。
其实,如今一些高校以多种形式的强强联合,例如合作办学、交换项目等,也是教育共享共建的一种体现。2009年,北大、清华等9所“985”共同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主要在学生培养、教师培训、教材建设诸方面进行合作,建立共享的远程教育平台。但后来大家却发现,“协议”就被束之高阁了,有关合作也并未展开实质行动。漂亮的文本、理想主义的构思谁都会,但校际间的合作贵在落实,如果只停留在文本,毫无意义。仅是在北京市的名牌大学间合作就有如此诸多的困难,何谈跨区域?若高校的合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共享共建就只能是说说罢了。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教育和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但这个必然不是想当然,理想主义情怀什么的在考虑实际操作时还是靠边站比较好。此外,也不宜过分强调标准,每个学校情况不一样,教育水平也不一样的,要考虑到教育共享共建的最后受益者是学生和老师,而不是那一项项上报的指标和成绩。
文/黎柳茜
来源:红网
作者:黎柳茜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