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负责,为民服务,务实清廉的政府,是不害怕监督的。监督的前提是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政府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因为,只有信息共享,公开透明,群众知情,才能谈得上监督,才能实施有效监督。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政务信息中,频频出现“等等”现象呢?显然与政府某些领导人的顾虑、担心有关。他们究竟在顾虑、担心什么呢?当然是害怕信息全部公布后,一些信息会让群众敏感,引来追问,自己又无法解释清楚。所以干脆来个“等等”,模糊处理,蒙混过关,以此换得“平安无事”。
信息公开的目的是实现政府与群众的信息对称,便于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批评,帮助政府改进工作,提高行政效能与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信息公开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让“浮云遮望眼”,让人看不懂,弄不明白。可见,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财政,建设“玻璃政府”,信息公开是不能有所选择的,既不能搞假公开,也不搞半公开,跟群众玩猫猫,捉迷藏。否则会让群众更加反感,更加怀疑。
政务信息之所以不愿全部公开,对一些关键的、重要的、敏感的信息,用“等等”化解躲开,是因为其中确有猫腻,存在或多或少问题。一位审计署驻某地特派员说,“一个‘等等’背后,可能就是一个集体腐败案件。”其实,信息公开中以“等等”代替一些关键信息,玩的是文字游戏,玩的是心机,非但不能让政府摆脱麻烦,反而会让群众更加质疑和不满。“等等”现象影响政府诚信,影响政府形象,更是与中央坚决反腐的精神相违背的。
信息公开中“等等”现象的出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建议中央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出台一个文件,进行严格规范,明确必须公开的具体事项,列出一个公布详单。同时严肃信息公开纪律,信息公开没有选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全部公开,而且要让群众看得懂。凡是信息公开不全,信息模糊,让人雾里看花,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责任。
信息公开、全面、透明,是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诚信政府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群众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的现实需要。信息公开没有选择,不能选择,莫让“等等”现象为腐败行为打掩护。
文/刘运喜
来源:红网
作者:刘运喜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