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属高校炮制了“2013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本以为任务完成了,谁知道还真有民间智库搞了个榜单质量排名,好在大家得分都不高,平均分也不及格,既然法不责众,似乎这个草草拟就的“质量榜”也能蒙混过关。
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不比较不知好坏,不亮出来,还真不知高校为就业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评比机构不是教育部直属,好极了,自己管自己评,评出来的还不一样是官样文章?再说了,如果教育部直属机构来评,发现大多报告粗制滥造,这个评比工作还怎么推进下去?
既然是教育部督管的就业报告,何以出现这些粗制滥造的“成果”?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首先,当初任务布置工作还未做细,这次各高校就业率统计那是五花八门,差不多是“75所高校有75个统计方法”,连什么是就业率都搞不清楚,还怎么抓就业工作?那么我们要疑惑,教育部是否把这个报告当紧急重要工作来部署?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边的政策摇摆不定,下面保不准偷懒塞责。
其次,高校就业工作,的确是短板。一些大学领导和老师,谈起学问来那是头头是道,可论起就业来,那是与社会严重脱节,为什么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是天堂,一毕业,就如同入了地狱?还是在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什么叫就业?直接面对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那才叫就业。就业工作理念和做法,严重滞后市场,只顾着做表面文章,就业搞不上去,报告也不好写吧?没做那么多,做的不够细,针对性不强,做出的报告不及格,恐怕不仅是态度问题吧,能力也有问题的。
还有个问题,我们倒纳闷,作为中国优先发展的两所高校之一,北大何以在榜单上落了后?难道北大在就业上做的足够好,无须报告这样的纸面文章来佐证?如果做的足够好,更加有理由把成功经验形成标准文字,供其他学校学习推广。北大拥有中国最多的教育资源,更没有理由在就业工作上“能应付就应付”,而且既然所占资源更多,更有义务在更高的平台上把就业工作做深做细,简单的就业率还不够,深入高质量的细化工作,才配得上北大的“高标准高要求”。
“高校就业质量榜”怎能敷衍了事?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工作都应付,高校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
文/程振伟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