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 何海波(云南财经大学)
走进大型商超、车站机场等场所,五花八门的楼层标识常令人晕头转向。B层、G层、LG层、UG层、M层……不少人发出灵魂疑问,“我究竟在哪儿?”(5月14日 《北京日报》)
如今,在不少公共建筑里,楼层标识混乱现象屡见不鲜。像“L”这个常见标识,既可能代表“Level”表示地面以上层数,在酒店又可能指“Lobby”代表大堂所在楼层;“M”的含义也不固定,一会儿是“夹层”,一会儿又变成“地铁”。甚至有些楼宇内部,不同区域的标识都不统一,电梯内和扶梯边的楼层标注方式大相径庭。这种混乱的标识系统,让人们在寻找目标楼层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混乱的楼层标识,首先反映出设计方缺乏基本的用户思维——他们没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标识的易懂性和便利性,过于追求个性化、国际化的表达,却忽视了大众的实际需求。其次,这也暴露了相关行业规范的缺失: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约束,各个场所自行其是,使得标识系统陷入混乱。这不仅给民众日常出行带来困扰,在遇到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混乱的标识还可能延误逃生和救援时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关部门和设计方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尽快行动起来: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并完善楼层标识的统一标准,明确各类标识的含义和使用规范,让标识“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设计方在进行标识设计时,务必增强服务意识和受众意识,摒弃过度复杂、晦涩的设计,以清晰、简洁、实用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楼层标识真正发挥指引作用,提升公共空间的体验感,让人们在出行时不再被这些“乱码”困扰,让城市的运转更加顺畅有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林馨 何海波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