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水很深,从近期三峡集团吊诡的人事变动,以及石油系统的腐败窝案中,就可见一斑。但与国企的“暗流涌动”相比,其自身“附带”的纪检监督却很“肤浅”,甚至是不设防。近年来,国有企业被揪出的“苍蝇”、“老虎”不少,但企业纪检干部贡献几何?从目前的数据看,结果并不乐观,远远低于群众的预期。
为何国企纪检中看不中用?一是,岗位的尴尬。国企纪检干部受同级党委领导,工资、福利、津贴,甚至是升迁都要看老总脸色,人在屋檐下又怎能不低头?二是,职责的错位。表面看国企纪检干部是专岗专用,但实际上却是战略定位、业务发展、人事讨论样样掺和。工作上越位、职责上错位,才让监管愈发的不到位。如此情况下,同级监管能硬得起来才怪。
此次,国资委试点“空降”纪检干部,专职“反腐”,就是要破除“同级监管太软”的结症。空降纪检干部,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避免纪检干部“近亲繁殖”,造成“儿子”监督“老子”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摆脱“俗务”干扰的专职纪检干部,可以丢掉顾虑,甩开膀子大胆开启监督模式,破解“同级监管太软”的难题。让纪检干部人在屋檐下,也能不低头。
然而,空降干部、专职反腐,国资委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要专职反腐趟过国企的“深水”,让国企反腐“月朗风清”起来,却并非易事。毕竟,企业比党政机关情况更复杂,生产经营、招标采购、战略投资、股权配发等都可暗藏“猫腻”。专职纪检干部,对企业情况“两眼一抹黑”,难免不被糊弄。另外,纪检干部以上级领导为主,如果被企业员工视为“钦差大臣”,产生距离感,那么空降干部在“甩开膀子”,也是孤掌难鸣,很难进入工作状态。
因此,我们不能期冀专职反腐的纪检干部到位,国企的水就变得清澈起来。如何让“空降”干部与班子成员和而不同?对派驻干部如何考评、监督?如何保证派驻干部不变成“钦差大臣”?如何让派驻干部掌握企业经营知识,使之“企业化”。下一步,国资委需要会同纪检部门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帮助专职纪检干部,破解国企水深。
文/薛家明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