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人想起余华那句话,“文章怎么写很重要,怎么读也很重要。有时候将无耻的文章反过来读,也可能读到真理的语句。”曾有位前辈推荐《沧浪之水》时,说这本书“能教人很多东西,想学好的人可以学得很好,想学坏的人也可以学得很坏。”想想这两句简单的话,都有大道理。若按那句老话“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少年读了《红楼》真会每日都做绮丽之梦,老年看罢《三国》便定是将权谋腹黑进行到末路,那真是将书看得过高、把人瞧得太低了。正如林夕所说,若这人看进书中去“出不来”,那便“是人的问题而非书的问题”。
所以,那极长极长的必读书单,若从实际出发,倒应更名为“不必读书单”。即便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读必读之圣贤书,仍有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且养出许多仅会掉书袋的酸腐儒生。在当今时代,或有人将读书当作学海无涯苦“坐”的那只舟,但拿读书消遣娱乐者亦不在少数。读书,更似是为追求一种情怀的手段,或是抛开现世烦恼渡到他种境界中,或是想回归过往年代中的旧时光。大概只有适合少部分人的“我想要读”,已不再有令所有人都不能释卷的标准本。
每隔一段时间即更新的必读,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必读,实在是让读者有些不堪其扰。那为博人眼球、为多赚稿酬、为挤进畅销书榜,便在腰封上印有某大师某大家联袂推荐、人生必读之书目,当得起几何信任?依现在80后90后之叛逆心理,恐怕你愈是自夸,我愈是不会买来读了。那这书还要怎么选?倒不如还书市清净的市场,设法令那些不管书本质量高低即强推之手段,统统失去效应,使读者来评这本书究竟称不称那“必读”两字。
世界读书日前,三联韬奋书店在国内设立首家24小时书店,似乎要为日渐衰弱的实体书店搏一把,也像是要自网络文学阵地里抢读者回来。这没有“必读”之读书阵地,不仅将卖书当书店本职的新举措,可能会在未来,令此处可像巴黎“莎士比亚”、旧金山“城市之光”和纽约“高楼书集”等国际知名的书店般,既为所有实体书店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重新崛起之路,亦为喜欢读书与想要读书的国人,在读书前留下不会被误导被强迫的更多选择空间。
文/刘哲
来源:红网
作者:刘哲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