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定义“高收入”不能依赖纸面数据

来源:红网 作者:刘建国 编辑:艾伦 2014-04-25 00:03:32
时刻新闻
—分享—
  昨天,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国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相关情况,并公布了25个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希望通过“十三五”的努力,使我国人均GDP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4月24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一则消息,想必会让每个中国人为之欣喜,毕竟,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意味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仔细剖析,此处所谓的“高收入”却令人揪心。一方面,定义“高收入”指的是人均GDP,与国人钱包中的实际感受并不等同。另一方面,一旦“被平均”,就意味着差距存在,国人之间收入层面的鸿沟依然难以填平。
  
  从根本上而言,为“高收入”找到合适的标准,并不是一纸数据就能决定的,关键还是要看看国人手中是不是钱多了,生活是不是提高了。如果,只是在宏观上呈现“高收入”,微观上却依然贫富不均,这种“高收入”又有什么意义呢?如同,网友所调侃的,某人收入100万,自己收入0万,那么在平均后,自己的收入就达到了50万。可以说,吐槽声音背后,正是对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不满,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目前来说,我国国民的总体收入状况,并没有呈现出橄榄形结构,而是一种倒金字塔形的不健康形态。也就是说,中低收入者较多,高收入者较少,但是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所拥有的财富,却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如此,必然会加剧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不均,甚至衍生更多的社会矛盾。长此以往,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有序维持,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让所谓的“被平均高收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人高收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须。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为国人干事创业提供了积极的动力,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同时也为国人提了个醒,如何在全民收入分配上构建起橄榄形结构,让基尼系数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命题。
  
  文/刘建国

来源:红网

作者:刘建国

编辑:艾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4/25/333294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