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神题”呼唤质疑精神的回归

来源:红网 作者:田佳玮 编辑:刘艳秋 2014-05-09 00:02:4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条船上有牛13头,有羊5只,请问船长多少岁?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出题老师是该校低年级数学组组长魏琼,她向记者出示了那张练习题,“其实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很多学生在做题目时,只知道将数字简单加减,而忘记了题目本身的内容,对题目理解有困难。这道题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5月8日《金陵晚报》)
  
  这是一个关于牛、羊和船长的故事,这是一个看似无厘头的小学神题。不管其逻辑有无惊煞众人,不管其有没有达到脑筋急转弯的水平,总之它成功地吊足了围观者的胃口,并让人于一笑后在脑中打上一个问号,且绞尽脑汁想要给出自己的解答——这或许就是这道题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它唤起人们内心的质疑,给予人们想象的空间,也激发人们探讨的兴趣。
  
  以“智能的助产士”自喻的苏格拉底,其智慧正在于明白教育不能喧宾夺主,教育者只能担起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思考的角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摇动,是摇动僵化的思维模式;推动,是推动思考的向前迈进;唤醒,是唤醒内心对新知探讨的欲望。质疑是思想与思想的战斗,但其目的不是为了决出输赢,而是为了遇见真理;质疑是向权威的挑战,但不是为了享受比试的快感,而是为了让所谓的权威更加完善。
  
  对所见所闻之事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而想对司空见惯的现实提出质疑则需外界的启发引导。对于教师来说,设置问题是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的主要方式。但纵观当下的很多课堂,多少问题属于无疑而问,不管有没有问的必要全都抛向学生,许是出于“油多不坏菜”的考量,且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导学生探讨,而是在提问之前就已经设置好了答案,只等学生来“中标”。如是之下,培养的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而是学生揣摩老师心理的能力。
  
  奇葩也好,搞怪也罢,这道题的不同在于它能够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而不是用标准答案为学生画地为牢。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学生可以算下牛、羊加起来的重量,然后来推断是什么船;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说它是一道伪命题也不无理由;而从哲学的角度看,这道题目或许又能得出一番对于人生世事的感悟。看问题的维度不同,则得到的答案不同,如果每一种答案都能自成逻辑,自圆其说,那么船长是耄耋老翁,或是英俊少年又有何妨?这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就像一叶小舟,让我们带着心中的质疑和想象开启一段旅程,无功而返或者寻到珍宝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思想在畅游的时候得到了释放、拥抱了自由。
  
  “钱学森之问”击中的正是中国教育的软肋,而改变这一软肋的途径就是由灌输式教育转向引导式教育。让教育发挥创造的力量,就一定不能把对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流于形式。当课堂上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异口同声,孩子们就变成了复读机;当每一个孩子看到的世界都是同一个颜色,教育事业就和商品生产无疑。
  
  文/田佳玮

来源:红网

作者:田佳玮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5/09/334489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