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说过,领导从政界来高校当校长算是左迁。现在情况不同了,很多官场中人盯着高校的校长位子不放,为何?原来自从国家对高校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后,高校成了有钱有权,有名有利,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要钱,有基建资金;要权,有上千编制可管;要名,弄个科研成果就可以当院士;要利,科研资源分配向官员倾斜。在政界,习总书记要求升官就不能想发财,但是在学术界可没这么个说法,当了官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动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的科研资源的管理权和分配权,为自己“发财”大开绿灯,安全又保险。
为什么笔者非要把大量的科研资源由学校官员掌握与控制说成是“发财”呢?难道这个科研经费都被学校官员拿到自己家里去了吗?难道人家那么大学问,那么高学历的校长,没有能力搞个科研吗?事实确实如此。有些学校领导或许以前是个专家,但是自从当了领导以后,做科研项目主要就是挂一个名,主要精力放在了运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上。等科研项目的经费到手后,就变成了他的“活期存折”,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很大一块就被他提走挪作他用,而科研项目则全部交给手底下的团队来做,等成果出来了,还得署上他是第一作者。
为什么领导挂名却不参与科研项目呢?这是因为他忙啊,忙着在学校开会,忙着四处考察,忙着跑新的科研项目立项,哪有时间搞科研。以前,一提到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水平赶不上发达国家,往往把原因归究于经费缺乏、条件落后。其实不然,这种拼命争项目、马虎搞研究、应付做评审的高校官员才是造成高校学术腐败、科研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边是普通教师的项目嗷嗷待哺,一边是学校领导的项目盆满钵溢。如果不堵住高校官员霸占科研项目的口子,即使有再多的钱投进来,其产出也是不成比例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用三招。一是要改革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的流程,把负责项目评审的学术委员会去权力化,强化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决策上的权重,真正通过科研项目的水平来决定是否立项;二是要严格遵守财政法律法规,坚持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原则,不能超出预算批复的支出范围和标准使用经费,斩断学校领导伸向科研经费的黑手;三是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使高校去行政化,“去官本位化”,使学术研究与学校行政彻底分开,降低学校领导利用职权干预科研项目情况的可能,还象牙塔一片学术安宁。
文/高世鹏
来源:红网
作者:高世鹏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