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装客气

来源:红网 作者:娄义华 编辑:司马清 2014-06-04 00:02:38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人很客气,礼仪之邦,在很多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时时处处都洋溢着这种礼仪。你拜访朋友,临近吃饭的时候,朋友一定会留你吃饭。此时,留人吃饭有两种情形,一种真客气,主人与客人之间都很乐意。另一种是主宾之间都不是真心,但嘴上却要装出一番客套的样子,还说:“吃了饭再走。”客人回答:“今天有事,下次吧。”这就是假装客气的典型,礼仪交往中称这种假客气为亚礼仪。假装客气在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只要你留心,信手拈来。或许很多人就是假装客气的主人,不信你对照一下。就拿上述主人不是真心留客吃饭的那位客人来说,听到主人出于礼貌,顺口说说的话,也要加以回应。“不客气!我有点急事要去处理,先走,下次一定一定。”其实,自己心里知道在别人家吃饭不妥当,也要假装客气回应一番。
  
  生活中不少类似的事例。一次,我出差到武汉,吃了午饭,才跟当地一位朋友联系。朋友得知后非常生气,我知道后果很严重。见面后,他扳着脸,非常严肃地批评我说:“兄弟!真不够意思,来到武汉都不及时联系我,难道兄弟请你吃餐饭都不可以,太不给面子了,兄弟我混得再差,请客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我听完他的一番话后,感觉自己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非常委屈,脸一唰就红到脖子。我放肆解释,不是这个意思,以后一定改正,落地就跟你联系。
  
  我立即给朋友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晚饭无人安排,首先告诉你。朋友说好,晚上他做东。约好晚上六点到黄鹤楼附近的某个酒楼吃饭。我出去办完事情后,在宾馆苦苦等候他的电话。过了六点,还不见电话响起,我按耐不住,就打电话过去。朋友气喘吁吁地回答,真不好意思,今天单位组织下乡考察,现在还在农村,可能赶不回来,下次一定弥补。在电话里,朋友一遍又一遍地道歉。道歉太诚恳了,我不理解、支持都不行,好像我不通情达理,客气一番,原来又是假装客气。
  
  当今社会生活中如此,其实,假装客气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客气”一词的起源,就可以发现,原来“客气”最早就是从“假装客气”中演化而来的。
  
  据《左传·定公八年》记载,鲁定公八年的春天,鲁国以阳虎为大将侵略齐国,在廪丘城外,两军发生了激战,鲁军猛攻城墙,守卫的齐军则用火焚烧攻城的战车。眼看战车陷入了敌军的火攻阵,鲁军中有聪明人提出把粗布衣服浸湿灭火。这一招果然奏效,鲁军很快攻破了廪丘外城。不料,守卫内城的齐国守军却一下从内城里杀将出来,鲁军抵挡不住拼了命的齐军,只好撤退。阳虎急中生智,假装没看见本国最有名的勇士冉猛就在军中,自言自语地大声说道:“假如冉猛在这里,一定可以打败齐军!”这招激将法果然激励了冉猛,只见他驾着战车,哇哇大叫着向齐军冲了过去。还没有冲到一半,冉猛回头一看,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跟上来,心里一下就胆怯了,赶紧假装没站稳,从战车上摔了下来,然后一瘸一拐地回来了。阳虎遥遥望见这一幕,不由地说道:“尽客气也!”
  
  阳虎说的“客气”,杜预解释说:“言皆客气,非勇。”杨伯峻解释说:“客气者,言非出于衷心。”本军战败,作为有名的勇士,冉猛本该奋不顾身地上前冲锋,可是他却很“客气”地待在军中,直到阳虎点名激将,为了维护勇士的名誉,才不得不冲上前去;发现没有跟随者之后,他又心生胆怯,上演了一出“假摔”的闹剧。因此,阳虎评价他“尽客气也”,根本不是出自真心,而是言行虚夸,应付一下而已,哪里称得上勇士?
  
  这就是“客气”的来源和本义。本源的意思即是“假装客气”。除了阳虎口中的“客气”之外,中医把侵入人体的邪气称作“客气”,这是另一番意思。
  
  时至今日,“客气”已经变成了两层意思,一个中性词,含有彬彬有礼、谦让之意。而另外一层本源的意思:假装客气,比如说“您千万别过分客气了”的场合,含有一些贬义,指光讲场面话,不吐真言。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把假装客气表演得淋漓尽致。汉文帝刘恒即将登基前,大臣陈平、周勃等再次跪在刘恒面前,劝说他做皇帝。
  
  劝说辞这样说:少帝刘弘根本不是惠帝的儿子(谎话说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他不应当坐这个位置。我们恭敬地请阴安侯(刘邦大哥刘伯的妻子,刘恒的大伯母)、顷王后(刘邦二哥刘仲的妻子,刘恒的二伯母)、琅琊王及其他侯爵,还有工薪二千石(石,音但,古代容积单位)以上的高级干部们经过研究,一致认为,您是高祖的儿子,应该继承这个皇位。请您别推辞,就做皇帝吧!为了让劝说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陈平、周勃还抬出了刘家的两位老太太。
  
  刘恒同志此刻依然勉强保持着谦虚,对大家说:“奉高帝宗庙(即继承皇位),是件大事,我也没什么能力。您们商量一下,让楚王来做皇帝吧,他比较合适”
  
  皇位都是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实在没人了,或没合适人选,才能考虑同辈兄弟。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此时的刘交,应该是年纪还不算太老,但已体衰了,根本不能挑重担了。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刘交就谢世了。
  
  既然是不想做皇帝,刘恒为什么不提七弟刘长,侄子刘襄、刘章等人呢!这都是合适的人选啊!
  
  刘恒同志的想法不言而喻:他不想让已经熟了的、马上到嘴的鸭子飞了!
  
  一再谦让,文武权臣们干脆跪地不起。“好吧!既然宗室族人、将相大臣、诸侯王、列侯们都认为我适合做皇帝,那我不敢再推让了!”刘恒同志的神情很无奈,语气也无奈!
  
  在强力催产作用下,一位新皇帝诞生了!这皇帝可不是他自己想做的,而是朝野上下的意思。他做皇帝好像还很不情愿。
  
  明朝的朱棣攻下南京城后,决定定都北京,在宣布皇帝登基时,非要王公大臣们三请四恭,假装客气一番后才不可推辞,不敢违背天意,顺乎民意,才勉为其难地做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其实,朱棣在起兵攻打南京政府时,就是为了登基龙袍加身的一天。在履行程序的时候,都要来个假装客气,推让一番。
  
  在中国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会当中,有一件最虚伪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让”之礼。什么叫“三推让”之礼?想当皇帝的人,想了几年几十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们偏偏表现出很不着急的样子,一定要演一出戏,说登上皇位当皇帝,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为了大局,是大家推举的结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让一次不行,推让两次,推让三次,最后在万民的拥戴下,他勉强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登上宝座。
  
  这三推让是一个姿态,实际上是要借此表现他登基的合法性,要借此机会宣布他的政权、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给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假装推让的皇帝岂止以上两位,还有明太祖朱元璋。
  
  时常听别人说:“今天太忙了,我就不陪你吃饭了。”“到我家去坐坐吧?”“喝杯茶再走吧?”“你要是不走的话,我邀请你去某个景点参观,那里太迷人了。”“你明天要是没事,就过来一起过节吧!”……明明无心请别人,还要违心地说出这句假装客气的话呢?即便显得很假,知道他不是诚心为之。但是听者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彼此明明不是很熟悉,或者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表达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总比直接拒绝要来得具有意境,具有诗意。大家都深谙这种亚礼仪,即便口是心非,生活中大家都是这样你来我往,所以就时常运用到交际当中。并运用得非常娴熟,信手拈来。
  
  文/娄义华

来源:红网

作者:娄义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6/04/33660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