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重与保护不应该成为矛盾

来源:红网 作者:肖汉斌 编辑:夏熊飞 2014-07-10 00:07:32
时刻新闻
—分享—
  南京一派出所接到报警:“警察叔叔,你们赶紧过来把我爸爸抓起来,我还是未成年人,他刚才趁我不在,偷看了我的微信,还看了我的QQ聊天记录,并删除了我的一些好友。”13岁的小张认为,爸爸这样做,侵犯了他的隐私权。(7月9日《信息时报》)
  
  因为偷看了孩子的微信和QQ聊天记录,孩子就报警要警察赶紧把爸爸抓起来,初看像个笑话,但笑着笑着就流泪了。
  
  爸爸究竟能不能看孩子的微信和QQ聊天记录,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相当于“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当然不能,就算是父母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但父母做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以及赌博、吸毒等”,保护未成年孩子也是每一个父母的义务与责任。教育未成年孩子,尊重与保护似乎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怎样才能平衡?
  
  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肯定不可以。现在,手机、网络广泛使用,孩子交友、娱乐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无限扩展,与外界交流、学习越来越方便。但手机、网络都是把“双刃剑”,因为可和孩子交流的对像鱼龙混杂,可供浏览的信息良莠不齐,可以玩耍的游戏更是层出不穷,成年人想要正确判断、甄别和理性克制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孩子交友不慎,误读不良信息,沉迷暴力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只怕会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除此之外,孩子通过手机、网络与外界交流和浏览信息相对于现实中的交友、阅读更为隐蔽,父母不能及时、具体的了解情况,无法参与管理,肯定会担心、焦虑。正是出于这种担心与焦虑心理,才导致了一些家长的“偷看”行为。
  
  严防死守、紧盯密跟也不合情理。虽然父母有父母的苦衷,但孩子也应该有孩子自己的空间,父母不能以爱名义绑架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做的事、想要写的文字,他们的微信、QQ就是他们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这里面的心情、说说、聊天记录等,不管有没有秘密,他们都不希望父母觊觎。特别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正在形成,他们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有疑惑、有思考、有感触,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这是成长的必然。如果“偷看”,只会让孩子觉得很受伤。要是还紧盯密跟,上演家庭版的“无间道”,处处疑心、时时担心,人人要查、事事必问,非但不能保护孩子,可能还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让孩子更加叛逆。
  
  要解决这一个难题,需要找到尊重与保护相互平衡的支点,那就是平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父母也不是孩子的主宰,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权利,是每一个父母最需要学习的“必修课”。放下父母的架子,平视孩子,蹲下身来与孩子平等沟通,对不少父母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再难也必须积极去“修炼”。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有彼此喜欢、相互信任、理解包容、亲密无间,才有可能畅所欲言,无话不谈。如果彼此之间防不胜防,像猫捉老鼠一样,对抗或者抵触的间隙只怕会越来越宽。
  
  其实,十三四岁的孩子并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心理与情绪,真正关心和爱护孩子的父母能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读出孩子的心思,感受到孩子的变化,有问题也能及时发现,根本用不着偷看。当然,这样的父母,发现了问题,也不会操之过急与过激,而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氛围里找准合适的切入点,与孩子沟通、商量,甚至在孩子还没有觉察与意识到的情况下,无形中给了孩子正确的指引。这是家庭教育最上乘的境界,非用心不能及也。
  
  文/肖汉斌

来源:红网

作者:肖汉斌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4/07/10/33997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