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之前媒体曾报道过,为骗拆迁款有“买假判决书”、“女婿与丈母娘结婚再离婚”、“官员种房”等荒诞事件发生,但大多尚属个案。而今,一个村子有半数以上村民离婚,80多家买卖户口,如此集体性、大规模骗取拆迁款的行为着实令人震惊。惊诧之余,人们不禁要问,此种乱象,因何而起,乱从何来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政策的漏洞。细读报道,不难发现,当地的拆迁补偿政策不尽合理,是诱使村民假离婚、买卖户头骗拆迁款的始作俑者。按照当地规定的拆迁补偿标准,村民们的房屋补偿跟户头挂钩,一个户头可认定的房屋合法面积为240平米,这部分每平米补偿3000多元。超出部分按违章建筑算,每平米补偿约1500元。也许当地是为了少发些补偿款,把本应按“实际占用面积”的补偿规则改为“按户补偿”。对此,有网友质疑说,“如果一户人家建500平方米的房子都有土地证、建房证,凭什么只认定240平方米合法?剩下的260平方米也是经过政府审批同意的啊,凭什么被视为违章建筑?”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变动,既侵害了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又催生了“八旬夫妇拄拐离婚”、“村长一人买七户头”的骗款乱象。
二是,道德的缺失。群众中确实藏龙卧虎,是哪位狡黠的村民率先发现了“户头”的漏洞不得而知。但通过“假离婚、买卖户头”能规避金钱的损失,提高家庭收益却已成为村民“共识”。为了金钱,为了利益,这些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顾不上做人原则、亲情人伦的羁绊,也忽视了对政策权威和法律底线的敬畏。更有甚者,像那名违法的村主任,既不秉公确权,又带头“假离婚,买卖户头7个”,还为拆迁办工作人员打掩护,为自家骗款铺路,典型的损公肥私、滥用公权,完全丧失了一名村干部起码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也许在他看来,钻政策空子也好,骗补偿款也罢,只要有利益,谁还管原则。
三是,监管的虚置。报道中,违法的村主任已经被抓,相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但我们不禁要问,每家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补偿款,难道只有村主任审核、确权一道监管手续?乡镇干部和负责拆迁补偿的其他人员都在干嘛?以村主任买7个户头,多拿530万为例,相关人员难道毫无觉察?大量的国家资金不明不白地流出去,相关责任人难道不该对此负责?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还是监守自盗、同流合污,让他们保持了沉默?可以说,正是监管的虚设使骗款乱象失去了最后的防线,得以成为现实。
“举村离婚骗拆迁款”乱象,仅靠法律制裁恐怕难以善后。先不说买卖户头涉及面大、定性诈骗、追究责任的现实复杂性,单单同属骗款的“假离婚”现象就无法进行制裁。当务之急,是综合利用填补漏洞、说服教育、法律震慑等手段,追回错发的补偿款,妥善平息事态。长远来看,怎样完善政策、强化监管是施政者推进每项工作,都必须首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文/巴桂茹
来源:红网
作者:巴桂茹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