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严重缺水、绝收……入夏以来,这一系列词汇愈发频繁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也许有人觉得,只有地震、泥石流、洪水之类的才是自然灾害,所以,干旱就像一个慢性病人,一直也上不了紧急抢救的“手术台”。
洪水是“猛兽”,干旱就不是?当地官方对“63年来最严重夏旱”的定性,足以昭示了这场旱灾的严重程度。据平顶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8月3日,全市农村除湛河区、新城区外,共有鲁山县、宝丰县、郏县、叶县等8个县(市、区)、50个乡(镇)、321个行政村的34.68万人、3.99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由于井水干枯,78岁的老人每天两次爬到井底,用个小塑料桶一遍遍“刮”着从井底渗出的那一点点水。
水是生命之源,这样的旱情同样是自然灾害。当然,比起地震、泥石流的凶险,干旱相对平缓,但如果没有切实的救援措施,后果同样是性命攸关的。那么,在云南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如火如荼之际,河南“63年来最严重夏旱”,却在无声无息地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就连当地基层政府还将抗旱流于形式,县领导名义上下乡送水,实质是坐着高级轿车,拍拍照走人。
难道一定要有一个地震灾害的夺命“舞台”,各级干部才肯粉墨登场?在地震救灾中,人们不但看到了社会凝聚力,更不乏当地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动人事迹。而在旱灾这个无声的战场上,怎么偶尔才见到当地干部稍纵即逝的影子?而且就连这个影子,还成了一个“POSE”,不忘记下一笔政绩。村民说,一部分县乡领导下来送水像是走过场。“他们是跟着送水车一起来的,坐着高级轿车。问了问情况,现场有人拍照、录像,场面热闹一阵,然后就回到空调车里”。“也就约一个小时,那些领导和随从人员也就一起都走光了!下次再来送水,就不知道是几天以后了。”
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可以说是鱼水之情,也可以说是水与舟的关系。而在如今的官场,早已不在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民间嘲讽,欺下瞒上已经成了不少地方官员的仕途常态。当地村民说,干旱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却一直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直到7月底,有媒体将该村用水艰难情况的图片和文字见诸报端并传到网上才引起重视。“8月3日有乡上的领导来到了村里,很是热情、认真地了解村民缺水、用水的艰难情况,并给整个邢窑村的9个自然村送来了50个大白塑料桶。不过前后没几分钟,干部们匆匆而去,再没来过”。
看来当地的基层政府实在“大难兴邦”中悟出了“大难兴官”,可能还嫌当地的灾情不够大,怕自己辛辛苦苦的作秀,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成了杯水车薪。殊不知,在这种自然灾害面前,政府部门的作为,是一次极好的密切干群关系的机会。特别是在这种干旱的灾情下,政府部门的滴水之恩,大可获得群众的涌泉相报。反之,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则在干旱中枯竭。
文/知风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