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月便被证实被带走调查的李宁院士,终究还是没能如当时受访的多位农业科技圈人士所料想的——“应该能挺过去”。10月10日,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发布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证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已被依法批捕。
这个在同事眼中“为人亲和”的、曾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被批捕,的确会让许多人“没想到”。在目前已披露的信息中,这个曾被视为中国农业大学骄傲的学术明星,是从一个农家少年开始,带着“耐得住寂寞”、“把吃苦当做快乐的事”、“敢于冒险”的个性标签,在45岁便问鼎中国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称号。谁又能料想,这个常带着自己的学生下馆子吃8块钱的拉面,曾深切担心因辜负国家、辜负纳税人而死不瞑目,曾深情地对学生说道,把每一个充满阳光的日子和每一个阴暗的日子串起来,就会铸就伟大的人生的明星院士,如今他的人生竟然会背负这样一个标签——涉嫌虚假套取科技专项资金。
从熠熠生辉的学术明星到即将面临的阶下囚人生,关于院士李宁的倒掉,统统沉结在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阳光日子,和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日子里。是学术道德的坍塌?还是浮华世界中的迷失?抑或是良知底线的失守?似乎都是可归咎的因由,但是,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审判,值得继续追问的是,个体道德或是良知的失守,在李宁院士的转基因世界里,又是如何发生转基因的呢?
事实上,李宁院士的倒下,不是学术圈的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即便是在这一次的官方通报中,与李宁院士同时涉嫌虚假套取科技专项资金的还有其他4所大学的6名教授。置于更大的视野来看,以虚假套取专项资金为典型的学术腐败,更是成为学术圈的不可承受之痛,中国科协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这一坚硬的事实,揭露出学术圈的溃败显然发生于某个个体的溃败。在官方通报中,他们被定性为“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违规”,“违规”二字,既道出了病理的发生机制,也丰富了关于“倒下”的逻辑起点。
关于违规的发生,有论者曾这样痛心疾首地指出,科研经费腐败已不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吃经费”成了一种内生的潜规则,整个学术生态都发生了异化,从立项、审核、审批到经费拨付以及项目的验收和监管等,每个环节都无一幸免。这番论说,是否言过其实,可当另说,但是这也确实深刻地揭露出存在于学术圈中泛滥的“违规”乱象。这其中既包括科研项目中财权和审批权的不分,也包括评审程序上的紊乱,还包括审计机制的缺失。在官方通报中,将其归于“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而管理上的软宽之失,所映对的正是制度建设上的缺失。
而从更深刻的发生机制来看,科研项目乱象的泛滥,又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行政化背景下扭曲的项目申报机制、教师考评机制等等有着莫大的关联。当规则变形,当制度失守,所催生出的必然是以个体利益目标为主导的科研经费江湖,一如在权力格局中,制度和规则的失守,权力寻租下的利益输送,必然成为丛生的乱象。在聒噪的科研经费江湖中,教授变身为“项目老板”、科研项目变身为“江湖义气”、项目账户蜕变为“小金库”,当这一切开始变得理所当然,学术明星的倒下,恐怕也就不足为怪了。
学术明星的倒下,或许可视为反腐之风劲吹之下的新气象,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进行警示教育”,依然是值得称赞的改变,但是,最值得期待的整改,应是由此所引发的相关制度的反省和重建,正如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则使好人变坏。制度的重建,包括但不仅限于科研项目管理,还应触及到科研体制上的根本。
文/高亚洲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