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厦门市财政局会同市残联,出台了《关于对我市残疾人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的通知》。该《通知》首次明确,用人单位招用残疾大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5000元奖励性补贴。“这每人每年5000元的补贴,是奖励给用人单位的,主要是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残疾大学生。”市财政局相关人士说。(11月21日新华网)
按理说,政府为了加强扶残助残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本是一件好事,也是政府亲民之举。但是,招录一名残疾大学生便每年给用人单位5000元的补贴,政府的这种做法恐怕有些欠妥。换句话说,用补贴的方式给残疾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政府无异于把补贴和残疾大学生的尊严,用无形的符号等同了起来。
鲁迅先生在对孔乙己的描写中,有这样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靠柜台站着喝一碗温酒就作罢;也不是“穿长衫”的阔绰人,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不入流”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得如此明显,也如此尴尬。
而残疾大学生拥有双重的社会身份,也因此遭受着社会的重重考验。说是残疾人,但他们比普通的残疾人拥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技能;作为大学生,他们却又有生理上的障碍。但也正因为这两重身份,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付出的努力之多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也是正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但是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其他人都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单位工作的,而我们却是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走了政府开的“后门”——5000元补贴相当于政府用钱在用人单位开了一个“后门”。如此,别说是否可以胜任工作,我们会怎么想,别人的眼睛又会如何看?我们的尊严又被消磨的剩了多少?
现实呢?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压力逐年攀升,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边缘地位。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实话实说,应聘者能踏破用人单位的门槛儿,哪个用人单位会为了5000元放低招人的要求?即使一些地方出台了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办法,未达规定就必须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有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其实,企业也有自己的难处,如媒体报道中所言,“企业都觉得,残疾员工管理难度大,不好沟通,因此宁愿交钱”。
事实上,我国对残疾人就业政策从1994年进行改革,从此前的集中就业、安排福利企业过渡到分散就业,让残疾人到社会中就业,让残疾人与社会更好的融合。近些年,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更关注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除了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提供给残疾大学生,还会找更多企业,通过社会的力量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但是,改革归改革,现实依旧是现实。《中国青年报》去年报道了一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身体残障并不算严重,成绩也相当优异,但发出近600份简历却连一个面试通知都没接到。他虽是个例,但却反映着多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诚然,残疾大学生可以选择的岗位余地比较小。他们一路走来,付出的艰辛比常人多出数倍,所以对自己的就业有更高的期许,也更加渴望成功。但是,眼下的就业形势,他们很难找到用人单位,更别说自己理想或感兴趣的工作了。他们需要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像残奥会上那个竞争平台一样的平等;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怀,但是这种关怀不是在政府简单粗糙的政策下,在就业机会和个人尊严之间做一种选择。
文/雷彦鹏
来源:红网
作者:雷彦鹏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