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公布了本年度第二阶段19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的监督抽检信息,其中瓶(桶)装水等微生物污染问题仍较突出,近800种瓶装水被曝不合格。(12月7日人民网)
菌落总数不合格、大肠菌群不合格等问题,都是瓶(桶)装水的老大难问题。拿大家生活中经常饮用的桶装水来说,部分企业如果在清洗桶装水桶、消毒和包装等过程中没有按严格的操作来执行,就容易产生菌落的滋生。这次近800种瓶装水被曝不合格,绝大部分都是正规的生产企业,在理论上并不存在生产环境、人员卫生以及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即便如此,还是免不了集体上黑榜的窘状。
在此之前,媒体经常曝出桶装水不合格的新闻,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企业产品。在被曝光后,爱惜羽毛的企业往往第一时间进行公关,除了一如既往地发布“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还会耐心细致地阐述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大都是被许可被授权的企业单位,如今已经和它们做了切割。末了,再忙不迭地呈上自己的业界良心。
这种流程式的表态,大都让消费者眼皮难抬一下。国人制造都已经上天入海,却在桶装水菌落的问题上难以做出技术性的攻关。然而,从部分消费者的回馈来看,尽管近800种瓶(桶)装水被曝不合格,但此类水依然是他们日后长期使用的水源。
自来水一直是被推荐的饮用水源,但如果碰到下大雨或者是长期不用,再次打开的水往往颜色浑浊。这样的情况只要发生两三次,就足以让一些人产生“饮用水强迫症”。同时,个别自来水厂的污染事件让神经衰弱的国人变成了惊弓之鸟。而自来水厂对于水质公示工作,往往成了一项行政流程,很难贴合用水者的信息对称需求度。虽然在理论状态下,自来水比桶装水更放心安全,但消费者在“饮水思源”的心理推动下,使得那些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桶装水成了自认为理想状态下的替代品。
据搜狐网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58.61%的网民生活中的主要饮用水来源是桶装水,其次是自来水,占18.96%。有人主观上对自来水用脚投票,是因为对健康有着更高的客观要求。这应该视为对桶装水市场的激励,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来水和桶装水不存在竞争关系,后者总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来。
市场上如果不能对不合格桶装水进行逆淘汰,那就是尾大不掉之势。总有一个“按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食药监管能够对桶装水起到监测监管作用,但缺乏市场的追逐效应。消费者更希望是中国自来水能像欧美那样随开随饮,如果那样的话,桶装水面临地是倒逼机制的压迫感!
文/谢伟锋
来源:红网
作者:谢伟锋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