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新京报曝光了电商平台上的低价“假酸奶”乱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所谓的“酸奶”产品正面包装用深蓝色大字号印有“新西兰酸奶”字样,但包装下方却用浅黄色小字号标注“酸奶风味饮料”。其实质不过是添加了大量添加剂的“小甜水”饮料,与真正的酸奶相去甚远。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暴露出当前市场监管的诸多问题。(3月12日 《新京报》)
低价“假酸奶”主要通过包装误导、成分掺假等手段混淆消费者认知,其背后反映的是食品行业的“标签擦边”现象,根源在于企业逐利的本质。这些“假酸奶”的成本极低,每瓶仅0.3元左右,出厂价约0.7元一瓶,却打着低价的噱头吸引消费者,牟取暴利。同时,巨大的利润空间也滋长了商家的野心,模糊了商家的从业道德。有厂家坦言,他们会储备几百套产品标签,如果一款产品被投诉下架或店铺被封,商家可以马上更换包装重启销售。这种“下架——换皮——再上架”的灰色产业链模式,不仅违背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标准,还涉嫌商业欺诈,以“酸奶”等字样诱导消费,从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除此之外,这也间接反映了市场监管存在漏洞。这些违规“假酸奶”长期存在,甚至向全国各地售卖,却未受到有效监管。商家甚至直接承认“我们卖很久了,目前没事”“就是个擦边的产品”,这无疑折射出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上的不到位,更会影响公众对市场监管的信任。食品安全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在短视频网站上也出现了一大批“教你辨别真假酸奶”的视频。消费者能提高自身辨别意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商家埋下的隐患不应让消费者来买单。如何让“假酸奶”生产从源头被制止、如何在供应链中被筛选掉,应该是监管部门需要厘清的问题。
无论是此前的麦当劳篡改保质期标签事件,还是近期的杨铭宇黄焖鸡事件,都无一例外地凸显了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担忧,“假酸奶”事件则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标签擦边”乱象何时能休?如何治理?笔者认为,还需双管齐下、合力共治。一方面,要加大市场监管打击力度,将违规企业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网购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把控商品质量,加强对商家产品的审核和监管,还消费者一个诚信的消费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陈红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